分享更多
字体:

红酒市场畸形热 乱象消费需理性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22:0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单一良 姚炎中 通讯员 蒋宏智报道

  拉菲是当前国内最流行的高端红酒品牌。有业内人士估算中国一年要喝掉200万瓶拉菲。巴黎一个酒商向媒体表示,拉菲年产量最多是24万瓶。而据浙江省工商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拉菲每年在中国市场大约能分到5万瓶。

  红酒市场“李鬼”多

  一年消耗拉菲200万瓶,差不多是拉菲10年的总产量,多出来的上百万瓶“拉菲”究竟从哪里来的?浙江省工商局查处的一桩案件似乎可以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2012年2月,浙江省工商局查处了义乌市程盛副食品商行经销裸装葡萄酒一案。据了解,程盛商行分别从河北昌黎、山东烟台购入了大量裸瓶葡萄酒,又在香港注册了“法国拉菲葡萄酒(香港)有限公司”和“法国皇家卡斯特庄园有限公司”两家销售公司,然后再将自行印刷的这两家空壳公司的标签贴在裸瓶上,使国产酒摇身变成了名牌酒。

  浙江省工商局经检处处长潘炜在披露详情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工商部门在这家公司20多平方米的店面内查获裸装葡萄酒5397瓶,但各类商标标签却高达42万多套,意味着可以造假42万瓶“洋酒”。潘炜说:“我们专门到河北昌黎调查,当地人称,这种裸瓶装的葡萄酒里一滴葡萄汁都没有,全是化工原料勾兑的。”

  人们喝红酒,追求身体健康与生活品位是主要目的。当前国内的红酒市场供应到底是什么现状呢?产品质量首当其冲。自1994年国内葡萄酒行业标准试图与国际接轨的“国标”出台后,考虑到参差不齐的中国红酒各生产商的综合条件,继而又出台了一个“行标”,并允许半汁葡萄酒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葡萄酒可以勾兑,兑酒精、兑水等,这给中国红酒市场带来了一片混乱,直到2004年下半年国家废止了《半汁葡萄酒》标准。当时“行标”出现,“国标”遂就作为推荐标,企业可执行可不执行,这本身就给一些葡萄酒企业有了“弹性发展”的空间,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差异性,使葡萄酒质量的标准低级、混乱。中国葡萄酒业看似蓬蓬勃勃繁花一片,却始终无法和国际葡萄酒业对接。

  更多中国红酒从年份品种来说,很多即使2000年后生产的葡萄酒真敢标上1993年制造,谁会调查其酿造历史?谁又能研究其酒质真假?就算有执法人员,倘若葡萄酒文化知识匮乏,又能奈何?品种上更是离谱,白诗南、霞多丽、蛇龙珠、赤霞珠 品丽珠、梅洛……根本不是本地产的葡萄硬说是来自自己优质的葡萄产区,用最普通的葡萄酒冒充名贵葡萄酒。消费者不可能是品酒大师,更不可能拿去鉴定,消费者也只能朴实地看标签,而标签提供给消费者的所谓年份、品种、产地等一定会真实吗?而国外厂商即使从中国进口一些葡萄酒时,都从不相信其生产年份的证明,尽管证明包装上很齐全。毕竟中国不像国外有着严格的葡萄酒行业法规——谁要是年份不符或有其他作弊,都将被视为对消费者构成欺骗,就处罚得他甚至倾家荡产。

  国内目前大约有600家左右的葡萄酒生产厂家,有很多根本没有灌装线,更不生产成品,只有榨汁机。但即使一些有生产线的知名企业,也没有自己的葡萄基地,从附近农民手里不确分品种就收购葡萄或葡萄汁。正所谓“七分品种,三分酿造”,这样葡萄酒质量有保证吗?

  从灌装散酒来说,目前,国产葡萄酒不超过30万吨,而进口大约有9万吨散装葡萄酒,也就是说,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国产葡萄酒使用的其实是国外的散装葡萄酒。 散装葡萄酒的利润当然较之原瓶装进口要大得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随意贴牌换标,基本上国外的企业很配合,他们只要卖酒,你贴什么标不予干预。这就给中国很多的代理商或企业带来了方便,什么越民族的就是越国际的,就有那么一些企业搞得消费者不知道哪种酒才是中国哪片热土上长出来的葡萄酿造的。

  进口红酒价格“水分”大

  近期,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浙江境内随机选择的一个口岸调查发现,进口到中国的红酒呈现“身价倍增”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该口岸2011年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和黑山5个国家总计进口红酒42个批次,共40万升,总值117万美元。以750ml一瓶计算,每瓶平均口岸价约为2.1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而在该口岸批发市场,抽查的威邦帝国、皇家庄园和约贝拉庄园等73种不同规格进口红酒,平均批发价为312.04元/750ml。在当地零售市场,这73种红酒平均零售价为562.12元/750ml。根据以上数字简单计算即可得知,进口红酒批发价约为口岸价的20倍,零售均价约为口岸均价的37.5倍,零售均价是批发均价的1.8倍。

  再看大家熟悉的拉菲。自2008年以来,拉菲葡萄酒在中国一路上涨,到现在每瓶已经飙到1.8万元以上,有的年份酒已经高达38800元一瓶。拉菲葡萄酒价格成了进口葡萄酒市场的“价格晴雨表”。而国产红酒的产品价格,却出现这样的怪事:在中国西部某知名企业可以把在江苏市场上卖86元一瓶的酒,拿到深圳敢卖12元一瓶,让人莫名其妙。

  到底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的呢?法国人日常饮用的葡萄酒价格在3欧元至10欧元不等,如果送贵客或最好的朋友,20欧元的葡萄酒已经是最贵的了。而在中国市场上,平时喝的动辄就是二三百元的红酒。

  当前中国多行业资本纷纷进入红酒产业。以农业种植起家的新天国际,从1999年建设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开始,为躲避新疆同行在番茄、胡萝卜种植等方面的激烈竞争,转行到葡萄深加工产业上。同年,奥地利著名企业家、世界水晶大王格诺特·朗格斯·施华洛世奇先生投资2900万美元在中国昌黎独资兴建了朗格斯酒庄。

  2003年,国内的两家摩托车巨头“隆鑫”和“嘉陵”也陆续进军葡萄酒业,给传统的葡萄酒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从日化产品领域获得成功之后,一度在资本市场眷顾良久,收购ST康达并改名为广西红日、组建国海证券的香港梁氏集团,斥资1.2亿元,再度跨行业扩张进军葡萄酒业……就在这两年中,白酒啤酒巨头也把手伸进红酒行业,茅台股份推出茅台红,五粮液集团携三方联营,古井贡收购葡萄酒厂,金六福巨资在蓬莱成立葡萄酒公司,青岛啤酒与新天国际联手开发kv红……

  混乱已久的红酒业,加之这么多业外巨头都试图从不断增长的中国红酒市场里来分一块蛋糕。先不论“隔行如隔山”的他们是否真地懂红酒,关键还得看这些企业或者资本是否能坚持在一个红酒品牌成熟所需要的漫长过程里承担起文化传教士的角色,而不只是所谓“把握潮流商机”赚些眼前的钞票。

  法国五大顶级酒庄之一的拉菲也要“国产化”了。今年3月11日,拉菲集团在中国15年的种植基地考察正式结束,蓬莱成为亚洲首个拉菲生产基地。酒庄的技术总监埃里克·科勒给出了拉菲“情定”蓬莱的缘由:不仅因为蓬莱是亚洲唯一的海岸葡萄酒产区,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土壤、光照、温度等特质,具备酿制代表亚洲高品质葡萄酒的潜质。

  而代表法国及更多红酒生产国的拉菲在青睐蓬莱产区的背后,真正看中的是中国葡萄酒巨大的市场潜力——法国波尔多葡萄酒协会去年发布的市场报告显示,从2010年7月到2011年6月,中国的波尔多葡萄酒进口量高达4040万升,交易额增长至5.57亿欧元,蝉联波尔多葡萄酒第一大出口国的冠军宝座,并以高出第二位德国49%的总量,遥遥领先国际市场。但愿拉菲国产后,能带给国人高品质标准、价格合理的红酒,且不仅仅是销售红酒。

  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红酒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不成熟、不规范、乱象丛生,在引进、生产、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最根本的还是消费者对红酒的认识存在误区,缺少更深层次的了解。自己没有品鉴能力、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便无法在目前价格畸高、标准混乱的中国红酒市场保持清醒头脑。”

  无论是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少花冤枉钱,抑或为了追求生活品质,我们每一位想喝或爱喝红酒的国人,在当下红酒消费时需要理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