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韩自贸区猜想:规模、关税及其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22:0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历经10年的长途跋涉,中日韩三国自贸区协议谈判终于露出了曙光。

  日前,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在中国商务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示,中日韩三国已正式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并已提出年内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建议。

  舆论普遍分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可能会道阻且长,而中韩自贸区的谈判可能会率先现成效。据悉,中韩自贸区谈判已率先启动,本月将开始首轮磋商。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助理姚为群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来看,建立中韩自贸区的条件已经成熟,中韩双方早在2004年就开展了民间研究,而其官产学联合研究也已于2010年宣告结束。

  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是双方推动自贸区建立的内在冲动。目前,中韩两国的内部贸易总额与其地理关系以及经济实力极不对称,内部贸易的落后也标志着其未来上升空间的巨大。

  “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将有利于中韩贸易额的增加,有利于中韩双方,这是不言而喻的。”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国兵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但随着韩国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的攀升,中韩自贸区对韩国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数据显示,到2010年,韩国对中国出口占韩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已急剧攀升至25%,韩国对中国进口也迅速攀升至17%。而中国从韩国进口占中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0%左右,中国对韩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近年稳定在5%左右。

  自贸区的建立,意味着成员间彼此关税的废除和数量限制的取消。沈国兵认为,关税的降低,不仅有利于韩国从中国原材料的进口,而且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出口,预计中韩间的贸易逆差将进一步加大。

  由于其谈判结果的必然,沈国兵建议,在谈判中我国做出的让步应该更小些。

  中韩两国产业间的互补性是中韩贸易和投资关系日益密切的主因:中国对韩国有竞争性比较优势的产业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韩国对中国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上,两国竞争性行业集中在橡胶及制品、纸及纸板、印刷品、锅炉、机械产品。

  从以上产业优势的分工上,中韩自贸区建立后对两国产业的影响也就一目了然。“对韩国的农业影响更大,中国的农业获利,更进一步讲,就是沿海城市,比如山东、寿光等地的蔬菜有利,而中国化工、电子和汽车等产业短期内受到的冲击较大。”沈国兵说道。

  但也有分析人士比较乐观,认为总体来说对国内企业的冲击不会太大,“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比较早,在中国的产品市场中处于成熟阶段,像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企业,该进来的都进来了。”

  据悉,韩国方面主张将农产品和部分制造业列为“敏感领域”,而中国则主张将石油化学和汽车领域列为“敏感领域”,并针对这些领域推迟全面开放时间或不开放市场。

  总体来看,沈国兵认为,中韩间的贸易是产业间贸易大于产业内贸易,但随着中国技术的升级,也可能会由产业间贸易转为产业内贸易,从另一方面来看,中韩自贸区的建立也加速我国相关产业的升级。

  但沈国兵指出,对中韩自贸也不要太过于乐观,因为自贸区取消的只是关税和人为设置的显性壁垒,并没有消除一些卫生检疫标准、技术标准等WTO常见的壁垒,这也是东盟自贸区启动数年来效果并不是很乐观的原因。

  对于具体谈判时间,姚为群表示,这很难判断,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会谈很多年,除非有政治决策才会很快。比如,美韩自贸区的协议在2007年就已达成,但时至6年才正式启动。

  而来自最新官方消息,中韩双方都给出了2年谈判完成的乐观预期。鉴于未来相关产业可能受到的冲击,有业内人士建议,在自贸区协定谈判和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可以加强与日韩两国企业的合作,从中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产业合作达到加快产业调整的目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