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银行收费问题的几个反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9 02:32 来源: 金融时报一些现象、事件往往因其过于鲜明的今与昔、好与坏的反差而刺痛社会的敏感神经,进而成为舆论和公众注意力追踪的热点。银行服务收费问题所引起的广泛关注以及由此搅动的市场主体、消费者、监管层及媒体等多方关系的微妙互动与博弈,正是缘于这样一些“反差”。
首先是银行高利润与弱服务之间的反差。一方面是银行业的高利润、高薪水和面对公众舆论时的高姿态,另一方面却是乱收费、服务欠缺,再加上小微企业贷款难等,两相对比,公众与媒体的不解、质疑与拷问就在反差中生成了。尽管随后央行、银监会先后出来释疑解惑,详解去年银行业利润增长三成多的原因以及利润去向等,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诠释银行高利润与收费繁多问题并非直接相关。及时而权威、专业的解释给予社会公众相应的知情权,也确实平息了一些纷争。但是,不满与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上述银行业高利润与弱服务的“反差”并非问题的本质,而仅是问题爆发的诱因。尽管可以撇清银行高利润与乱收费的关系,但是,只要银行盲目收费的冲动仍然强烈,不规范收费现象继续存在,大众与媒体的关注就不会减弱。更通俗地说,银行的赚与亏与其是否可以乱收费无关,只要收费合法合理,银行赚得盆满钵满也不是罪过;反过来,即使有一天银行亏得一塌糊涂,也没有任何理由巧立名目乱收费。
其次是对银行收费项目数字变化的反差。有细心人士将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与修订后即将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对比后得出结论:不到十年间银行收费项目从数百种已激增到上千种。单纯的收费种类数字对比产生的反差很容易激发公众的亢奋情绪。其实,这十年间银行业的更多变化不应该被漠视,包括银行资产的快速扩张、业务品种的极大丰富、服务与创新项目的多方位推进,等等。“水涨”则“船高”。行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伴之以各个方面的上涨,但如果是该涨的不涨或慢涨,譬如服务质量与内涵;不该涨的快涨甚至疯涨,譬如名目繁杂的收费,那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和第一种“反差”一样,其实收费项目的多与少也不是问题的关键,收费合法、合理与合情与否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正如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日前所说,对银行收费问题,社会普遍质疑有三:一是收费有没有依据,二是银行是否遵守了法律依据,三是即使有依据但是不是合情合理。“但遗憾的是随着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一块基础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此话深中肯綮。不难看出,收费项目数字变化的反差也只是问题的诱因,真正的问题在于:摊子铺开了,买卖做大了,价格与服务等基础性工作却没跟上去。
与上述两个“反差”相比,由此派生出来的第三个“反差”更为值得警惕——面对深陷舆论漩涡的银行收费问题,银行、监管者与公众舆论所展现出来的态度,用“一冷一热”来概括实不为过。
一边是社会舆论的持续关注,监管层重拳整顿,甚至国家将其上升到行业纠风工作的高度;另一边却是当事者的消极抵触,做一些表面文章应付了事,银行收费依然“坚守阵地”。自去年7月银监会取消银行34项服务收费,到今年2月公布“七不准”,再到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组织团队对银行现有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力争将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目录同时发布,近一年时间,从媒体报道反映来看,规范服务收费确有起色,但仍然问题多多,仅价目公示一项,即暴露出查询不便等诸多问题。难怪有消费者抱怨,有些银行的做法仅是应对监管检查,根本没替消费者着想。
有学者称,在这样一个天生不对等的市场,监管者、银行、消费者三方关系尚不成熟,而消费者又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要让强势一方心甘情愿地让利给弱势一方,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市场经济的妙处在于,你可以使出浑身解数和市场博弈,甚至可以和政府监管者博弈,但千万不要和你的客户、你的消费者去博弈。因为对中国金融业来说,垄断总有被打破的一天,市场各方的关系终将会在痛苦磨砺中一天天趋于理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