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书记肖伟搞活党建的“那些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1 10:0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书记肖伟搞活党建的“那些事”

  图为:中国银行 财务管理部党总支书记 肖伟

  写在前面的话

  

  蹲点调研初期,我便走了弯路。执着于打听出体现书记起到重要作用的个人事迹,以为党支部的书记一定要做出些惊天动地、敢为人先的事来,才能奠定其在支部党建的灵魂人物地位。结果听到的不是“把关”就是“指导”。好在这一认识很快被我抛弃,因为我发觉书记肖伟之于党总支的作用,与党建推动日常各项工作一样,是在无形中影响和带动的。

  很多人愿意把党建比作一张大网,但我觉得网再密也有他涵盖不到的地方。通过观察,我认为财务管理部的党建工作更像是一根“毛衣针”,它能在日常工作每条线、每个节点上都施展力量。书记肖伟的党建思路则是能够引导毛衣针施展力量的“编织法”,也就是灵魂所在。

  之所以产生这些想法,这都源于以下这件打开我“思考之门”的事件。

  一、艰巨任务面前的思考

  

  发现:“穿针引线”的党建思路

  

  肖伟09年底从北京分行调回总行财务管理部任总经理和党总支书记,正直中行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当年,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中行投放了1万多亿的贷款,在响应国家号召,准确把握机遇的同时,中行的先天不足——客户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所有问题最终都会体现在财务指标上,随之贷存比指标临近监管警戒线,加之监管层自2010年底一再提准抽资金,造成流动性、资本充足率日益紧张,多项难题是中行从没遇到过的。

  对刚上任的肖伟来说,需要在党委统一部署下逐一解开这些扣,而解决问题的成功与否就会直接体现在全球各分支机构经营业绩上,这些前所未有的难题对核心职能部门——总行财务管理部的“一把手”来说,压力不言自明。

  为攻克业务难题,肖伟领导这支队伍,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管控措施,最终使贷存比、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指标都回归正常的区间范围。与此同时,以支部为载体,党员干部为主力,进一步攻克业务难关,出色完成了资本筹集与控制、资产负债动态平衡管理、海外资金池建设、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综合经营发展战略规划等艰巨任务。

  创立了资本补充的“中行模式”,成为运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和不同融资方式成功完成资本补充计划的第一家国有大行,成为其他银行陆续进行资本融资的范本。特别是在提升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方面,抓住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性修订的良机,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研讨和制定,努力维护中国银行业的利益。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记者很惊讶,同时也在思考:财务管理部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凝聚全部门力量,把危急的局面扭转向好,还有余力在各项业务中突破和创新,靠的是什么?经过调研,记者认为,书记肖伟独具风格的党建思路和引导方式是形成这股力量的主要催化剂,也是把党建与培养骨干、凝聚人心、攻克难关融合的粘合剂。

  有形的即使是微观粒子也可以被分离,而无形的才最具传播力。记者发觉这种独特的党建工作思路充斥于党总支的党建和各项事物中,像催化剂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与行为上取得认同感,自然聚拢在一起,让各项工作的成效在无形中得到放大。

  在书记肖伟的指挥下,党总支建立了“党建与业务结合”、“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结合的机制。通过重新划分党小组、培养业务骨干、行政干部担任党的工作,结合争先创优等活动,以各支部、党小组作为钻研业务的载体,党员干部为先锋,攻坚业务难题、服务中心任务,让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最终使行政管理和党组织管理成为一条系统,实现支部建设、业务工作、队伍建设同安排、同部署。

  在其思路的指引下,党总支结合纯技术部门工作和人员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寻找切入点,以基层党建主抓的几项工作——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作为粘合剂揉在其中,增加各项工作之间的粘性。党务工作与部门业务、党组织与业务骨干、党员干部与基层员工就这样被党建这根无形的毛衣针编织在一起。

  二、谁说技术部门党建不好搞?

  

  用部门优势创出党建特色

  财务管理部日常工作量大、技术难度大、活急、任务重。在这样一个纯技术部门内党建工作能有多大的施展空间,记者持保留意见。要解决的业务问题一大堆,谁有心思聚在一块搞党组织作风建设?但书记肖伟督阵的党建改革恰恰就从这个“技术”难点下手,利用部门优势创出党建特色。

  肖伟很坦诚,“这些问题确实回避不了,回避只能更糟。但要是大家都感觉党建是在给业务添负担,那只能是我这个总支书记失职。其实两项工作只是角度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管理。”于是他向记者讲述了如何把添“负担”的党建,变为助推技术提升的动力,把看似与党建“相斥”的技术工作,转化为搞活党建的切入点和支部优势。以此方式还把害羞、不善言谈的技术型干部打造成一批“八面玲珑”的复合型人才。

  肖伟承认“在总行的核心技术部门里搞党建确实有难度,我从分行回来后深有体会。”

  首先,总行党建和在分行是两个概念,这与党支部构成和职能差异有关。分行的党务工作部行政力量很强,专门有人来管理党务工作。但总行的党务工作部是统筹全行的,对实际部门的管理是落到党总支来管,我们部门是纯技术部门,虽然机构健全,但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党务工作。另外,干部也都是技术干部,业务很熟但对开展党务工作的意识和流程都不是很成熟,无非就是上面布置的精神开个会念念文件,形式流于表面,更没有党建和日常工作结合的机制。

  (一)转变机制:支部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

  

  “内向”会计变成复合型人才

  于是,肖伟开始集中强化党总支和各个支部的工作,第一就是把议事日程定下来。第二,让行政管理和党组织管理形成一条系统。第三,结合部门业务技术性强的特点,打破以前党小组相互独立,相对割据的状态,按几项重点工作重新分组,同时进行一些业务上的重合交叉,通过党组织形式讨论问题,或者以课题组形式解决特别难的事情。

  “党的工作说到根是做人的工作,银行的各项工作的关键还是人。我部的业务骨干基本都是党员,而且学会计的人大多比较内向,不善言谈,我鼓励他们参与党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既能调动积极性、锻炼组织协调能力,还能把业务带进党务工作,丰富业务广度和深度,党建自然会与部门业务和实际工作结合,不愁没得搞。”说起如何搞活党建,书记肖伟格外兴奋。

   (二)业务、党建“异性相吸”作用加倍

  

  搞活党建方面,肖伟的另一个考虑就是把党员干部作为攻坚力量,一些特别难、特别急的任务让党员干部承担起来。他说,通过党的工作和业务结合起来,产生的力量会加倍的。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09年底在中行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的关口,财务管理部党总支紧扣全行战略发展的大局,由总经理室成员牵头,三个支部以流动性管理、资本管理和国际会计准则应用的三大课题研究为载体,集中抽调研究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开展研究。肖伟书记从课题的方向选择、拟定提纲、研究推进全程进行把关和指导,使创先争优活动寓于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之中。

  这一方式之下,不但没有出现“党的工作给业务添负担”,反而利用部门特点,发挥技术性人才优势,不仅增强了业务能力、切实解决了中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创立了多个“第一”,而且在国际上提升了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力。

  上述三大课题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作用于业务实践。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部门努力推进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海外资金池建设,完善备付率考核办法,较好地实现了流动性、安全性与赢利性之间的平衡。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财务管理部利用资本管理课题的研究成果,牵头制订了集团中长期资本规划,成为国内首家出台中长期资本规划,并明确集团资本管理目标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根据规划,财务管理部先后牵头成功发行次级债券、可转债、A+H配股,并在2010年筹集资本近2000亿元,成为运用境内外资本市场和不同融资方式成功完成资本补充计划的第一家国有大行,创立了资本补充的“中行模式”,使得2011年6月法人口径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25%、9.68%,在四大行中最高。

  而第三支部的会计准则应用课题组,抓住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系统性修订的良机,发挥中国银行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地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研讨和修订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应对,有力地维护中国银行业的利益,提升我国在金融会计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肖伟向记者表达了他的党建思路:“中国银行是国家控股的银行。党员在这个企业中应发挥什么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也是想通过党建做好三项工作,第一是培养骨干,第二是凝聚人心,第三就是打攻坚战。”

  三、开启人才培养新局面

  

   (一)锻炼人才很“大胆”书记险成“光杆司令”

  

  近几年,财务管理部在肖伟书记的指导下,在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系列在记者看来十分“大胆”的举动。不得不说财务管理部近几年挂职交流和干部轮岗的幅度和频率度明显加强。仅去年,部门总经理室成员中先后有三人到分行或总行业务部门交流任职,3位主管升职,16个团队中的半数主管进行了岗位轮换,有5名干部派驻海外机构或附属公司,6人参加境内外机构短期交流。

  担任总经理和党总支书记的肖伟,曾因为手下的副总都在培训或挂职交流,一度被自己力挺的“人才培养”制度,挺成了“光杆司令”。轮岗的主管被派到新鲜领域后也压力倍增,但说起这个制度,党员干部都频频点头,对此给予充分肯定。

  在记者看来在财务管理部这样一个高精尖的技术部门,领导干部在短时间内进行如此大面积的轮岗与双向挂职交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对部门的工作造成影响。跨团队工作并不亚于在全新的领域进行开拓,更别提跨团队领导了。这项举措的助推者----书记肖伟向记者讲述了他推行这一机制的初衷,使记者体会到他对干部的无私培养和良苦用心。

  肖伟对记者说:“我也是从一个技术干部上来的,以前在总行我一直是技术派的,天天思考一些技术问题,不太思考人的管理。但是我到了北京分行担任副行长后,经过了三任行长,他们在人的管理方面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所以到了总行财务管理部以后,我就把我在分行吸取的经验付诸实践。”

  “我们部门内每个团队的分工都是很精细化、很专业的,但相应的岗位范畴也就很窄。作为集团的管控部门,必须让大家有集团视角,在某一方面很精,那他只能看一条线,看不高、看不远。之所以大力推行轮岗,除了能加强内控,更多的是让大家在不同的岗位锻炼,进而拓展职业发展的一些要求。轮岗后的弊端就是在短期内工作效率或者质量可能会降低,但好处就是能够培养业务骨干的综合能力。”

  “有时候他们不太理解,派出去特别是到海外感到离家很远,但是从未来发展看,他们一生都会受益,中行财会事业也会受益。财会事业的人才队伍壮大了以后,财会管理水平自然就会提升。”他十分恳切地说道。

  在采访中得知,其实最累的不是轮岗的人,而是其直属领导。肖伟向记者表示:“员工轮换的多,主管最累;主管轮换的多,分管总经理最累;副总再一轮换我就是最累的,但是再难也要推进。”

  (二)“培养骨干等不起干部的职业生涯等不起”

  

  记者很不解,“既然各级干部这么操心,人手又紧张,为何不放慢轮岗和交流的人数和节奏呢?”

  肖伟书记解释道,“轮岗是有意识安排和推进的,知道会遇到这些麻烦,特别在去年是最难的一年,有一段时间人都走空了,总经理室一度只有我一个人在家,一部分派到分行去了,一部分参加业务学习。那是非常难的时候,主管们也在交流岗位。但是我也觉得再难也得走这一步。本来我也想是不是一步一步走比较好,但从干部职业生涯看,因为‘欠账’较多,员工发展等不起、人才培养也等不起。”

  令记者更为不解的是,部门难道不希望多留些骨干,很多干部与境内外分行和分支机构交流出去,时间长的要几年,少了这些得力的骨干,给工作和管理必将带来很大影响。

  “其实把一些骨干都抽走了我也挺舍不得,哪个领导不希望手下聚集着很多得力的骨干呢?那工作起来多省心啊!但是总行的人才发展战略要求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从党的人才发展战略去思考问题,必须克服部门利益观,从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把握人才培养问题,所以刚开始就要咬着牙让一些人先‘动’起来,真正使人才在部门、在集团内流动起来,这样也能给其他干部员工提供更多机会。”这些话给记者很大触动,在国有银行中能有这批干部本着为集团培养人才、本着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考虑,这样的大局意识和人本关怀,着实难得。

  (三)以下级能力评判上级水平通过抗压发现并培养人才

  

  肖伟书记对记者表示,财务管理部的工作推进光靠我个人肯定是不行,需要一级一级的支撑和推动,人才就不会出现断档。“我和部里的干部反复沟通,评判我的工作好坏,不是说我多么能干,离开我了地球就不转了,那不论是作为党的干部还是行政干部我都是失职。如果我的副手个个文武双全,能力很强,那作为一把手才是称职的,体现出我的工作靠他们支撑,我更多起到把关和指导的作用。以此类推,如果主管样样都精通,员工什么都一知半解,那你这个主管只是专家,不是好领导。领导干部无保留地传授和培养,这样部里才能够人才辈出。压力总是往下传导,也是通过抗压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一个过程。”

  除了干部交流和轮岗的机制、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年轻业务骨干入党以外,肖伟认为人才培养应从基层员工开始,他同样要求基层员工也要形成全局视角。因此,基层员工同样也有换岗和交流培训的机会。

  随着对干部培养机制的深入了解,以及员工干部的反馈,记者逐渐体会到肖伟书记的用意,虽然轮岗会在短期造成一些麻烦形成一定的“弊”,但长远看此项举措不仅有利于工作质量的提高,更有利于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党建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记者终于领会这句话的精髓了。

  四、转变职能集团资源管控部门要“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以前在分行工作过8年,在那里体会到总行管理部门管理的到位不到位,或者是服务意识强不强对分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肖伟

  常听到财务管理部员工说一句话:“服务集团战略、服务板块、服务分行、服务员工”。乍一听觉得此话与总行财务管理部的职能和性质有点“不配套”。在记者心目中,财务工作主要就是“记账、统计、预算”,又不是一线分行要服务储户。

  再说,作为集团财务资源的管控部门,作为参与制定和执行集团战略规划、负责集团预算、绩效的部门,俨然就应该是个管理者的角色,把“服务”挂在嘴边无非就是个响应号召的口号吧。

  经过走访得知,这又是肖伟书记倡导的。不过,随着与部门员工接触的频繁,记者逐渐体会到所谓的“服务”还真不是随便说说。

  大概由于年轻时当兵的缘故,肖伟喜欢把很多事比喻为作战、打仗。他说:“财务管理部承担了全行的财务资源配置的工作。过去我们比较强调管理,为集团整个战略的执行提供保证,其实很多管理寓于服务之中更好。比如分行、附属机构在执行集团战略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希望得到资源配置部门帮助。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不能单纯管理,要提供财务分析和支持,提供建议和引导,这样既能坚持原则也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我看来,第一是要服务集团战略,在这个基础上要服务作战部门——分行。如果我们不是以服务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而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来对待他们,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援助不当,对他们攻克战役会带来负面作用。”

  在肖书记强调,“服务不光是态度好,首先是得有能力服务好,为集团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参考,帮助一线部门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第二是要坚持原则,做不到的事要跟人家进行很好的沟通,让人家知道为什么这个事不行,告诉他这个困难应该怎么解决;第三是要学习专业技能。”

  据员工反映,肖书记来了以后,反复跟大家灌输这种意识。记者向一些基层党员了解所在团队的业务情况时,多次听到这样的说法:“你看这项工作其实就是在为集团服务,这个分析报告其实就是在为分行服务,为了解决他们的困难。”记者感到这个概念简单易懂,明白以后很自然地就可以和工作结合起来。

  入党积极分子沈梅和刘棣告诉记者,肖书记对服务能力的要求很高,会鼓励和督促党员干部考证书,注重财务分析,把单纯的记账式工作上升到通过数据看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带着这种意识去工作,想到是在为一线部门和人员服务,就能在枯燥中找到成就感和使命感。

  五、加强沟通凝聚人心

  

  “一家之长”于细微处铺设温暖

  在财务管理部,肖伟是出了名的“什么都管”,大到参与国际前沿学术研究和讨论、集团战略规划制定、日常课题研究,小到婚丧嫁娶、思想动态,不仅管的多,还管的细。

  “我常向员工们说,财务管理部是个200人的大家庭。我们部门的任务非常紧急,经常有大的战略研讨会,所以在财务管理部加班加点是避免不了的,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家长当好,让大家累身体不要累心,有个温馨的环境来应对挑战。遇到难事党组织要主动伸把手,这样员工回到岗位上能更快投入到工作中,聚人心和搞业务的效果会更好。”肖伟说。

  肖书记向记者讲述:“我刚来的时候发现财务管理部由于刚刚由两个部门合并而成不久,很多员工都互不认识或不了解,互相不认识怎么能有效地团结队伍和开展工作呢?所以我利用党组织的活动建立员工交流的平台,比如春节团拜会、党日活动,党组织日常活动让全体员工都参加。另外,过去的党小组是按原来的部门进行划分的,是分割的状态,我就把原来的分组打乱,结合我们部门技术性强的特点,根据工作分类来划分党小组,通过党组织加强业务讨论。”

  六、党员干部谈肖书记

  

  从党建中尝到甜头组织工作不再是累赘

  

  “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是技术型干部。肖书记让我做总支的组织委员的时候,感觉有点累赘。后来肖书记几次三番地找我,点我两句,给我讲党务工作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让我去做。我负责党员发展和组织工作,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表现出来的那种强烈的入党愿望,以及入党之后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挺感染我的。慢慢就觉得党务工作也是做好管理的特别重要的一个方面。工作做好了以后能达到业务工作达不到的效果,这是慢慢表现出来的。以后这个工作我要主动去做。”——预算团队主管、总支组织委员李娟

  书记的“秘密档案”

  

  “09年底肖书记回到总行财务管理部后,开启了人才培养的新局面。可能是跟他在分行当过主管人事的行领导,他很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每位员工的状况。肖书记就让当时的行政团队主管做了一份每位同事的履历表,带照片的。很厚的一个大夹子就放在办公桌上,随时翻看。这个‘档案’是要随时更新的,包括人员流动、新增的证书、个人情况的变更等等,他都会随时关注。如果有一些培训、挂职交流的机会,他会通过这个‘档案’挑选工作经历、业务水平、资格资历都适合这个岗位的人,然后征求总经理室意见和员工本人意见。”——行政团队主管、第三支部组织委员冯波

  七、肖伟其人:

  (一)记者印象:

  

  第一次见肖书记是在一个小型会议室,我正忙着与党务工作部的领导们打招呼,感到不远处健步走来一个高大身影,还没来得及反应,便感到我的手被一双温暖有力的手握紧了,一个颇为响亮的嗓音叫住了我。定睛看去,一张慈祥而略显疲惫的脸,但目光如炬。我想这边是肖伟书记了。

  经了解,他的疲惫应该是拜近期频繁“路演”所赐,不过让我感动的是,尽管这样忙碌他还是把出国当天的那整个上午留给我做采访。过程暂不细说,2多半小时的访谈都是在聊天中度过的,且一个以支部党建为主题的采访中,我没从这位书记口中听到一句“报告式”语句,没有一句空话和大口号。甚至很坦诚的说起中行的“先天不足”和短板,主动聊起银行“暴利”等敏感话题。且用质朴的语言向我诠释着他的思想、党建方法和他的成长体会。

  (二)从部队“兵乓小将”到中银财务管理部“一把手”

  用肖伟自己的话说,他是“摸爬滚打”入行。无法想象,温文儒雅的肖伟书记以前竟是军人出身。众所周知,我国众多乒乓国手都来自部队的输送,而肖伟16岁就已成为部队体工队的“乒乓小将”了。四年后“弃武从文”,立志上大学,由于分数与理想专业差一些,被安排到会计学,就这样开启了他的丰富多彩的“会计”人生。

  本、硕、博一路考下来,期间又当过大学老师。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的肖伟,依然没“踏实”下来,除了在众多专业性刊物上发表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他还是当时几大证券报的专栏作家,文章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为主。近年来还出版过《会计准则原理与实务》、《会计审计新学科概论》、《上市股票品质分析指南》等著作,并多次参与全国性统编教材编写。

  94年进入中国银行后,他很善于结合银行财会实践,对会计基础理论、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若干相关专题进行探索,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并积极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特别是在担任北京分行副行长及总行财务管理部总经理期间,以服务一线为宗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银行财会管理理念和管理风格。他领导的财务管理部连续三年获得总行A+评级,也创出多项党建特色。

  毫无疑问,在“培养人”的工作上,肖伟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学者、技术骨干到“行政、业务、党建”全能干部的转变,其成长经历本身就是集产学研一体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范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