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撤点并校要经过科学民主决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3 01:0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在近日举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暨‘新教育、新农村’项目启动会”上,专家建议调整当前“撤点并校”政策。专家调研显示,撤校后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而另一方面,被撤并后出现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客观而言,专家关于“撤点并校”的建言已经有点“马后炮”的意味,我国的小学在过去10年间已经被撤掉一半,达371470所。而按照当前撤点并校的决策模式,此前发生在撤点并校中的问题,还可能继续出现。

  我国乡村学校的“撤点并校”,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自然村上学的孩子锐减,当地的学校招生严重萎缩,学校难以继续维持。撤点并校则可以整合乡村教育资源。

  本来,如果撤点并校能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因地制宜,是会受到乡村民众的欢迎的,也可成为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的契机。可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刀切”的问题,有一些地方的乡村学校生源其实并不少,可政府部门也决定实施“撤点并校”;还有一些乡村撤掉原有的学校后,孩子们必须到20里外的地方上学,上学路途遥远,存在很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逻辑上分析,要实施撤点并校,必须首先听取村民的意见,然后在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各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如果乡村学校还可继续开办,应以“就近入学”为首要原则,克服困难坚持开办;如果撤并,则应根据孩子们上学的交通情况,配备合格的校车负责接送;另外,孩子们新入学的学校应当有更好的办学条件、更高的办学质量。

  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少地方撤点并校,并没有听取村民的意见,一些地区的村民甚至以自办学校的方式来抵制撤点并校,可是众多乡村学校还是被“强制”撤并;撤并之后,走读的孩子的上学成本增加,有的交通由自己解决,有的乘坐学校不合格的校车;与此同时,合并之后的学校教育质量并没有提高,本来的“小班化”教育被“大班化”甚至“超大班化”替代。

  “撤点并校”之所以从良好的初衷出发,发展到眼下这一局面,有两方面原因:

  首先,就教育利益来说,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十分积极地“撤点并校”,根本不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为乡村学生着想,而是想由此减少办学点、进而减少教育投入,更方便地管理学校。

  其次,我国的教育决策机制虽说要听老百姓意见,但听不听以及听了之后采不采纳,主导权在行政部门。

  在发达国家,学校的规划、建设,并不由政府部门单方面进行决策,而是由代表各方利益的社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决策,政府只是决策的执行者,这样进行的学校建设规划,由于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经历民主决策程序,因此规划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尊重受教育者的权益,具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性,很难随意被调整。

  所以,“撤点并校”出现的负面影响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包括接下来一些地方要“撤点并校”,也必须科学、民主决策。我国《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决策程序,重大教育政策出台前要公开讨论,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这是解决“撤点并校”这一类教育问题的良方。

  最新的消息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农村中小学数量仍然呈现下降趋势,将采取措施遏止盲目撤并学校的趋势,所有准备撤并的学校必须征求家长意见。但愿这一规定,能切实得到执行。

  (作者系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