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文化产业园区困局待破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5 19:55 来源: 中国联合商报

  ■CUBN记者 邓丽娟 北京报道

  《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于本月初发布,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份“十二五”规划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在“十二五”时期,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会严格控制在10家左右。同时,文化部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设立了退出制度。如有出现“因政策或经营方向调整而改变园区性质”等8类行为的园区,文化部将撤销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称号。

  项目泛滥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被提升为国民支柱性产业,全国有2/3的省市自治区都提出要建立文化大省,集群效应明显的文化产业园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之一,各省市文化产业园呈“爆发式”发展,许多地区一哄而上设立“动漫园区”、“数码园区”、“游戏园区”等园区。据统计,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10个城市,近四五年时间就建起动漫、文化创意等名目繁多的文化园区300余个。文化部长蔡武此前曾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原则上控制在10家左右。截至目前,文化部已先后命名了6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认为,“一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

  据调查了解,目前部分园区的产出效益很低,研发活力不强,有的正面临骑虎难下的尴尬境地。如果不靠政府在地租、房租、贷款等方面的特殊政策,很难维持发展,更难形成国际化的竞争力。这样下去,有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很可能会重蹈以前一些开发区的覆辙,到最后只能靠卖地求生存,从而变成了房地产开发。因为涉及房地产和圈地,不少产业园区笼罩着急功近利的氛围,陷入“圈地、圈钱、圈市场”的怪圈。大批仓促上马的产业园区项目缺乏明确的产业规划,以拼地、拼资源为发展方向。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旅游局局长王晓峰认为:“仅仅有一个产业园,没有相对集聚的产业,没有文化资源的整合,那么这个产业园也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必须注意的是,文化产业园绝对不能建设成单一的主题公园或者是旅游景点。它不仅仅是文化资源的展现平台,更是一个生产基地、研发基地、产业的集聚基地。

  质量低级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不同于传统工业,没有文化的内核,包装再好的产业园也是空架子。在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产业作为能为当地带来经济增长的业态,逐渐被看好。在个别地方,只要是文化产业项目,便走快捷通道,出现了“脑热式”的产业集群,却未见效益。

  “文化产业是一个慢热型的产业,前两三年都是投入期,现在不少产业园为了尽快收回成本,让餐饮、娱乐等商业形态大举进驻。”多位业界专家在采访中向《中国联合商报》表达了忧虑之情,“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聚焦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多,占地面积不小,有明显的“房地产化”现象。这让文化产业园变得“不伦不类”,不少园区也因此被迫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佳鑫实业集团董事长吕建中委员认为,若文化产业园“一窝蜂”上马的局面不加控制,甚至有可能伤害文化本身。一些地方对依托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文化产业项目缺乏科学规划,文化产业项目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已造成了珍稀历史文化资源的空置、流失和破坏。

  据本报记者了解,早在2010年7月,文化部就出台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旨在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认定、指导和监管工作,明确认定标准,严格认定程序,实施动态管理,建立退出机制。旨在让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在规范管理中消退“高烧”,稳步发展,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推进器。目标结果应该是:从经济角度看,真正的文化产业园是在一定地理空间把科技、文化、人才、创意等各种要素有效集中,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提升产业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从社会角度看,产业园能够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而不是目前已有苗头的“多快、大干”杂乱、同质化发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