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包力争成为技术创新引领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6 03:5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5月18日,中包研究院暨全球创新集成(中国)中心(GIIC)成立,中国包装总公司开始迈向技术集成和整合的全新发展道路。
作为央企改革的一个探索范本,中包总公司筹划逐步弱化实体资产的经营,转而投身成为专门的创新平台,这是目前中央企业中第一家明确提出做成“创新技术集成商”的企业。技术、人才、资本的集成服务,这一领域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但在国内尚属首例。
2010年并入诚通集团,中包总公司总经理宗坚临危授命,开启了中包这艘大船新的征程。本报记者了解到,宗坚上任以来,中包已累计清理退出旗下104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整合优势企业20多家,并将这个命运多舛的包装巨头带上了技术创新的新轨道。
《21世纪》:从中包到中包研究院,中包总公司为何会想到这一突破方向?
宗坚:中包总公司曾是国家十二个行业管理公司之一,1982年成立以来,一直承担行业管理职能。上世纪90年代后期,行政管理职能逐步萎缩,开始走向自主经营。但包装从全球来说,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谁都不具有绝对垄断地位。
中包设想从技术上寻求突破,但如果技术只为内部提供服务,必然也走不远。在全球的遴选中,我们发现了全球创新集成中心(GII)这个组织。GII汇聚了美国政府、高校、华尔街等各方的精英,在技术开发、嫁接、集成和产业化方面都非常有经验。
中包决定与GII合作,充分利用世界优秀的科研成果,将之引入到中国。技术研发和转化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因此双方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21世纪》:中包和GII以何种形式合作?未来实现效益后,如何分配?
宗坚:现在谈利益问题还为时过早。在计划中,我们成立的GIIC将以公司制进行组织。利用GII的资源,而且不局限于包装领域。现在我们正在和GII做深入沟通,中包希望他们先拿出一些技术来,我们提供资金,做几个示范性的创新项目。
我理想中的最好的形态是,中包研究院未来要通过嫁接国际技术资源、转化包装技术成果、吸引国外包装业的资本和人才、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引领中国包装产业,从事包括集成服务、标准制定、认证等方面的整合工作。
如果有可能的话,中包希望在三至五年内成为上市公司,将创新能力作为我们的最大优势。
《21世纪》: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背景下,中包是否会展开新一轮的扩张?
宗坚:未来是有扩张可能的。我们为中包研究院规划了七个发展领域,分别对应物流、基础应用、包装材料、包装监控等方面,希望先在包装科技研发、包装集成服务、包装设计咨询、包装产品测试、包装精品制造这五个领域中做出成果。但目前我们只是采用技术外包的形式,为通用汽车、空客等企业提供支持。未来希望以股权投资合作等方式,向外输出技术和创新整合能力。
中国包装行业整体偏弱,目前国内20多万家包装企业,甚至连一个完整的信息收集平台都没建立起来。我想,未来我们会优先考虑以技术优势,扶持民营企业的创新力量。这正是央企社会责任的最好体现。
《21世纪》:中包的改革模式,是否可以在央企中推行?
宗坚:国资委旗下各个企业的情况不一样,哪种模式适合企业的发展,选择也不一样。有人说中包资产不大,我反倒认为这样一个体量正好适合做创新工作。
中包的历史可分为三个10年:第一个10年是扩张期,当时中包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在全国划转和收购了上百家企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此间靠国家拨款日子过得很滋润;第二个10年,企业与国家部委脱钩,全面走向市场,但靠着银行贷款还能勉强度日;第三个10年,企业全面清理整顿,部分企业破产退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基本停滞,就只能靠变卖资产维持企业运转,坐吃山空。2010年以来,中包累计关停了104家企业,并将过去的债务基本化解,这才有继续生存的可能。如果没有这两年的硬性举措和收效,我们都不可能坐在这里谈创新的问题。
现在我们做技术创新,只是找到了一种适合我们生存发展的方式而已。将来成为行业引领者,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