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破茧新中包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08:10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破茧新中包

破茧新中包

  本报记者 王卓铭 北京报道

  曾经拿下央企托管“第一单”的中国包装总公司,如今走到了另一个历史岔路口。

  5月18日,中包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全球创新集成(中国)中心(GIIC)。“成立中包研究院是中包总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志着中包进入新一轮的战略转型。”中包总公司总经理宗坚这样描述中包研究院的地位。

  在国资委的央企序列中,中包总公司算得上命运最为颠沛流离的一家。从曾经的十二家行业管理公司之一,到被国投托管,再到并入诚通,中包数度走向覆灭的边缘。但中包总公司总能够找到生存的缝隙,一次次活了下来。

  经过2010年的剥离阵痛之后,中包将公司的发展方向押在了新成立的研究院上。为此,中包专门引入了美国全球创新集成公司(GII)作为合作伙伴。

  目前,中包和GII之间的合作尚未正式展开,中包方面希望GII能先期带入项目和智力支持,业务模式可能会集中在高层管理人员培养、技术引进嫁接、融资支持等方面。

  宗坚表示:“中包研究院未来可能成为中包的核心主体。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争取让中包在3至5年内成为上市公司,专业从事创新推动。”

  中包突围:科技创新宏图

  5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署名国资委党委的文章,题为《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文章称,国企改革已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理直气壮地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中包研究院的成立,似乎正能够为这段表述做个注脚。用宗坚的话说:“将中包打造成科技型企业,正好发挥了我们的优势。”

  此前,中包的主要业务为包装集成服务、进出口贸易以及物流,直属企业有南京兰辅成、中包进出口总公司、天津天测、重庆华西包装集团、包头诚通能源公司等。不过在经历了包装行业起起伏伏之后,中包在实质性的资产经营上,已经几乎处于完全守势。

  中包总公司战略与资产管理中心总监陈卫成表示:“包装行业是个充分竞争的领域,中包虽为央企,但并没有多少垄断性资源,不可能像别的央企一样,依靠资产和金融手段,发展国有经济。”

  中包研究院应运而生。这并不是央企成立的第一家中央研究院,但中包总公司却赋予其特殊的使命。

  2006年4月,国资委在宜昌组织召开中央企业科技工作会议,史称“三峡会议”。这次会议上,国资委正式启动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随后,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国移动、东方电气等企业着手成立中央研究院。

  国资委《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中央研究院”被明确写入规划。

  对大部分央企来说,中央研究院只是自身研发能力的重新组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对研究院做过明确的规划,要求“中央研究院、直属专业科研机构和分、子公司技术中心若干层次组合”,分别从事战略基础性研究、产品应用研究、生产一线的工艺改进研究。

  但中包研究院注定承载更多的责任。宗坚表示:“我们反复考虑过,走资源型、投资型央企的道路,中包不具备这样的资格。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放大自己在创新集成方面的优势。”

  最初,中包只是希望借助高校和研究部门的力量,在包装机械加工、材料研发、包装工艺方面寻求突破。但在合作中发现,国内包装领域科技实力较为薄弱,视野并不开阔。因此,中包在2010年前后开始引进国外专家和科研院校,充实研发队伍。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GII,这个拥有美国政、商、学界各类精英的组织。”宗坚表示,“我们也意识到,不仅在包装领域,甚至在别的行业,我们也能利用GII的资源。”

  双方很快一拍即合。GII对中包的承诺是:每年引进5到10个新技术,培养100名企业领袖。

  由于目前GII尚未实际引入项目,双方合作细节有待完善。但本报记者了解到,中包总公司将先期投入5000万元,用于中包研究院的技术引进开发费用。前期的工作包括中国20多万家包装企业的信息采集、技术嫁接和人员培训等。宗坚信心满满的表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把中包打造成为上市公司。”

  央企托管第一单:从鼎盛到衰败的变迁

  很难想象现在的中包总公司是一个在几年前差点死掉的央企。

  “大病初愈的病人”,这是中包总公司前总经理对中包的定位,彼时是2004年。中包刚从一轮国有资产退出中缓过神来。

  “那时候是中包最困难的时期之一。2001年之后中包陷入连年亏损,2002年开始不得不对旗下业务进行清理退出。”陈卫成表示。

  中包创始于1982年,最初的定位是行业管理公司,对国内所有的包装企业承担行业管理职能。有说法是,当时国家计划成立包装工业部,中包正是这个构想中部委的雏形。

  当时中包的日子过得相当滋润。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包装工业的总产值只占到我国GDP的0.4%左右,但集中到一家企业身上,就足以看出中包可观的地位。中包有关人士介绍:“全盛时期,中包下属263家企业,几乎覆盖全国。”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包装这一竞争性领域很快涌入了大量民营企业,国企竞争力迅速下滑。而国家赋予中包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在此时调整收缩。1992年开始,中包旗下的各省市包装企业逐步开始脱钩,中包迈入艰难经营的阶段,成为国资委旗下的特困企业之一。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经历了10年的困难时期,到2004年时,中包总公司仍拥有员工上万人,拥有湖南工业大学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

  但这样一个体量,在国资委的序列中必然属于被整合的对象。

  2004年8月,当时主管企业改组局的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明确表示:“中包是很受关注的特困企业。对这样的企业,需要特殊的办法给予支持。”

  办法早就在邵宁的脑子里了。当年年底,国资委开始为中包寻求托管对象。所谓托管,按照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部部长王志钢的说法,即“让国有控股公司成为国有资产再投资中心和国企不良资产加工厂”。

  2005年,国资委决定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托管中包。中包成为第一家被托管的中央企业。

  中包公司在2000年前后的一轮国有资产退出之时多受诟病,其中对于一些资产处置让中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教训。

  中包云梦塑料薄膜厂曾是中包总公司效益最好的第三大企业,在2002年之前的几年内,平均每年实现销售收入逾2.46亿元,实现利润1300万元左右,是当时中包公司合并报表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中包“国退民进”思路的“指导”下,该厂在2002年时国资选择退出,将担保的债务留给了中包,把60%的净资产打包组建成立富斯特公司,社会投资者控股。

  在随后的年份中,失去核心资源的云梦塑料薄膜厂一蹶不振,2003年销售收入几乎为零,亏损接近1000万。而同年富斯特公司盈利近2000万元。2005年,富斯特正式提出收购云梦厂的国有股,云梦厂几乎成了空壳公司。

  2007年爆发的全国十大税案中的无锡金鸿基案也与中包有关,中包无锡分公司原总经理曾整利用职务之便,将中包无锡分公司旗下的华东建设发展公司掏空,只留给华东公司数千万的银行债务。时任中包无锡分公司总经理的孙和璞曾向记者透露:“曾整至少从华东公司拿走1个亿。”

  2001年,中包旗下破产的公司共有27家,涉及资产21亿元。这是时至今日中包都不愿提起的过往。

  五年的托管工作,中包经历了探索性的变革。中包安置政策性破产企业员工14000多人,化解中包公司债务风险近35亿元,近30家破产企业获得法院破产终结令。尽管如此,中包的发展依然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

  一位熟悉中包状况的人士表示,中包从鼎盛走向衰败,除国家对其公司定位调整的客观环境外,还有自身经营不善、观念落后、体制机制僵化、创新动力不足、人才短缺、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原因。要想凤凰涅槃获得重生,必须解放思想,另辟蹊径。

  背水一战:技术整合商的新生路径

  2010年2月5日,中包顺利结束国投的托管,正式并入央企另一大国资经营管理平台诚通集团旗下,中包再次易主。

  当时中包仍有总资产约50亿元,其中还包括大量经营不善的企业。中信建投分析师李磊当时曾认为:“中包并入诚通,可能只是为了单纯供整合而划拨。因为中包与诚通的各类业务相关度都较低,分拆在所难免。”

  市场普遍认为,中包有价值的资产包括包装原辅材料、包装运输检测、包装设计研究、包装标准制定、包装实体企业及地产等,诚通旗下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的上市平台中储股份(600787)正好与之对接;而诚通另一家子公司中国物资开发投资总公司旗下的粤华包B(200986)则正好对应包装业务。另外,诚通旗下的中国纸业还实际控制岳阳纸业(600963)。

  中包的所有业务似乎都有着明确的指向,而且那几年,中包的确一直在从实体业务中退出。

  另外一个大背景是,诚通定位是“资产经营、综合物流、生产资料贸易、包装纸业”,但中包的体量并不太大,不足以承担独挑其中任何一根大梁的任务。因此市场发出了“中包是否会消亡”的疑问。

  宗坚表示:“那时候的确还有很多经营不下去的企业,但中包并没有因此被整合掉。”

  2010年,中包按照诚通集团马正武董事长“做好加减法,甩掉包袱,远近结合,突出一两个重点和亮点”和洪水坤总裁“止血扭亏,断后退够” 的要求,进一步剥离不良资产,近两年来,累计清理退出旗下104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整合优势企业20多家。这一轮退出潮,中包彻底化解了过去所有的债务,解决了生存问题。诚通集团董事长马正武认为:“经过2010年壮士断腕般的整合,现在的中包资产状况优良,具备了轻装上阵的条件。”

  2010年当年,中包实现年赢利,资产规模在诚通集团内部14家子公司中大约排到第四位,达到了宗坚心目中的理想标准:“正适合从事技术创新型的工作。”

  中包总公司为中包研究院划定了五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包括包装科技研发、包装集成服务、包装设计咨询、产品包装测试、包装精品制造等领域。引入GII之后,这些领域都会有针对性的项目带入中国。

  宗坚表示:“创新所需的资金,中包和诚通都会有投入,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国资委层面的资金扶持。这样一个平台,对诚通来说也是第一次,因此各方面都很支持。”

  目前,中包承载了通用汽车近90%的包装集成业务,并正在与空客集团洽谈合作。将来中包将更多从事技术输出、资本运作等工作。远期规划中,中包研究院将会成为中包总公司创新发展的核心平台。

  在诚通的体系中,中包总公司换了个身份,继续顽强地生存着。尽管在一开始,中包研究院的主要技术创新会偏重于包装领域,但宗坚明确表示:“未来从事创新的领域肯定会拓宽,当然包装是我们的优势。”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包装大国,包装业年产值超过120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3%。但分散在2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整体包装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很低。中包研究院的技术创新工作,很大一部分会帮助这些民营企业,寻找行业发展的突破点。

  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中包找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看准了具备优势的发展方向。走这一步,中包决意成为技术整合商,公司将之定义为“背水一战”。另外,中包研究院还计划与GII联合,每年培养100位企业世界领袖人物,这些业界领袖未来充斥到行业中,更加能够巩固中包的创新地位。

  宗坚表示,未来的中包,将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基础进行业务拓展,甚至不排除以技术为基础投资发展包装业的高端明星工厂,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软实力和硬实力兼备的中央企业。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