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调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28 18:01 来源: 中国财经报10亿元,给农民带来了什么
——
□ 本报记者 解希民
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启动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6年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5亿元,对评选出的6456个科普惠农兴村先进集体和带头人给予奖励和补助。
那么,中央财政这笔资金拨付后,到底有没有“钱以致用”,是否达到当时预计的效果,产生了多大效益,又给农民带来了多少实惠?记者日前随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中央媒体采访组先后赴云南、广东等地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一问:钱用到哪里去了
科学普及 技术推广
同样是种地,过去种植水稻一亩地一年产值一两千元,如今改种石榴一亩地产值达到了1.2万元,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新安镇小红寨村的壮族汉子张建伟尝到了用科技种植石榴的甜头。
张建伟所在的蒙自县,目前种植石榴12万亩,产量17万吨,产值3.6亿元,九成以上的石榴种植户是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的会员。2008年,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还获得了20万元奖金。“得到这个荣誉,就是一块金字招牌。”研究会会长张跃伟告诉记者。
张跃伟介绍,研究会抓住获奖机遇,利用奖励的专项资金集中精力做了两件事:其一,加强科技培训,提升石榴品质。其二,开拓市场,走品牌之路。
如今,在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的带动下,蒙自石榴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东南亚各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现在研究会年出口石榴1000余吨,加工石榴6000吨,年销售石榴2万多吨,每年为会员提高收入10%以上。以研究会所在地小红寨村为例,该村87户、353人,95%以上都是研究会会员,2006年人均收入6000 多元,2008年增加到8000元,2012年达1万元。
“可以说,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奖补资金不仅‘用在了刀刃上’,而且发挥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效能。”红河州科协主席松万明告诉记者,自2006年以来, 红河州共组织实施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40个,获以奖代补资金720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示范活动,购置科普资料,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与生产设备等。以2010年表彰对象奖补资金使用情况为例,表彰对象用于科普活动经费的奖补资金占47%,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费占46%,其他资金占7%。
记者在广东省肇庆市采访时了解到,获得2009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肇庆市鼎湖区肇实协会,利用20万元的奖补资金,在基地里培训农户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品质,打造本地拳头农产品品牌,带动周边肇实种植村230个,辐射区内外农户100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14万余亩。
据统计,截至2011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受表彰对象已累计引进推广农、林、牧、渔业等各类新品种4.6万个(次)、新技术3.1万项(次),共注册商标4223个,有力地提升了所在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二问:农民得到了什么
科学种养 增收两成
绵绵细雨中,广东高要市蚬岗镇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种植示范基地里,45岁的蚬岗一村农民李汉球正在自家的菜地里摘菜。
“我家有5亩菜地,种的是蚬岗镇蔬菜产业协会推广的‘六瓜一豆’新优品种,口感好、受欢迎,能卖上好价钱,节瓜2块6、黄瓜1块4、豆角5块5……”李汉球向记者“晒”起了他的收入账本,“前年5亩菜地纯收入达到七八万元,今年菜价更高,平均高出50%,估计效益会更好。”
“农民越来越发现科普是致富‘金钥匙’。”蚬岗镇副镇长兼蔬菜产业协会会长赵日强告诉记者,协会自2004年成立以来,大力开展科技普及,推广优质新品种,跟踪种植户需求,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10场,共培训农民3.6万人次,全镇九成以上农户掌握了2—3门实用农业技术。蔬菜种植户由2007年前的500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户,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2.5万亩,复种面积7.5万亩,总产量22万吨。入会农民种植蔬菜的亩产收入从2006年的8200元,提高到2011年1.8万元,增加了9800元。
肇庆市科协主席孔进棠告诉记者,肇庆市先后有8个农村科普先进集体、4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受到表彰,获奖补资金155万元,受表彰单位和个人辐射带动农户3万多户和40多万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80多项。通过“科普惠农兴村”项目的扶持,培育1000多名“土专家”和“田秀才”,引领农民“学科技,用科学”率先致富。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让农民学会了科学种养,进而增收致富。”说这话的是云南省蒙自市草坝果蔬种植协会会长姜森耀。成立于2004年的草坝果蔬种植协会,采用“协会+村委会+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为会员和农户提供技术服务。2009年,协会引导农户和会员利用大棚种植番茄,协会代表农户与合作公司签订协议,由公司以固定价格收购番茄,最终这种模式让农户获得巨大收益,平均每个大棚产生经济效益8000元至1.1万元,为农户增加收入180多万元。目前,草坝果蔬种植协会已辐射到临近的15个村,带动4000多户会员增收致富,2011年会员人均纯收入达到10730元。
记者了解到,受表彰对象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奖励支持后,借助奖补资金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影响,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安徽省肥西县花木协会通过示范带动,全县从事苗木生产的农户已达3.7万户,占全县农户的26%。生产花木品种六大类、40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苗农人均纯收入8900元。
截至2011年,受表彰对象辐射带动农户2805多万户,会员年均纯收入高于所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
“资金不多资源多,没有外汇有智慧。通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科协邀请专家来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户的实际问题,成了农业科普的110。”2006年度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广东省广宁县八一生态农场场长贾东亮表示。
三问:资金投入方式有何创新
以奖代补 放大效应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国科协、财政部2006年起实施的一个科普项目,每年在全国评比、筛选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支持、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那么,与以往相比,“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在资金投入方式上有哪些创新?据了解,“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央财政首次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是农业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式管理。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农民手中,提高了使用效益。2006年5000万元,2007和2008年各1亿元,2009年2亿元,2010和2011年各3亿元,年年递增,实施6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0.5亿元。
以奖代补的资金使用方式,发挥了“四两拨千斤”效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各地纷纷增设专项资金,实施本地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肇庆市在广东省率先实施了市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从2009年起,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安排20万元,表彰奖励农村科普示范先进集体和农村科普带头人。
实行报账制的资金管理方式,保障专项资金安全合理使用。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专门制定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专项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这种方式创新了地方专款的管理方式,使专项资金投入与农村科普工作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财政资金投入的风险,保障了奖补资金使用合理性和效益的最大化。
据悉,截至2011年,全国省、市、县三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超过4亿元,实施本地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