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闽清谷口雪柑滞销困局待破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1 05:59 来源: 东南快报
闽清谷口雪柑滞销困局待破解

  村民黄本顺家中滞销的雪柑

  本报讯(记者黄怡/文吕诚/图)本报5月28日《闽清县省璜镇谷口村50多万斤雪柑滞销》一文报道后,引发热议,许多爱心市民纷纷加入到“爱心购买”的队伍中。

  然而“爱心购买”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记者深入走访发现,一方面,是农户苦于农产品没有销路,另一方面,是超市等销售终端苦于找不到好的农产品。

  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市场需求、坐等收购商上门,这种种问题,正是谷口村雪柑滞销,以及今年来一波接一波农产品滞销困局的主要成因。

  20年来首次遭遇雪柑滞销

  同往年一样,过了年,张大爷(化名)开始等待雪柑收购商的到来。闽清省璜镇谷口村种植雪柑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除了水稻,雪柑就是村里的主要农产品收入来源。

  因为土壤、环境等原因,谷口村的雪柑一向远近闻名,每年的收购价格都要比其他地方的雪柑贵上一两毛钱。今年是个丰收年,全村的雪柑收成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大家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然而与丰收盛况相反的是,今年上门的收购商比往年少。“往年的价格平均在1.5元左右,今年上门收购最好的价格是0.75元。”村主任王金禄告诉记者,当时村民们都不愿意卖。因为往年上门收购的商人很多,根本不愁销路,大伙儿都想着再等等。

  没想到越等越慌。往年2、3月份大批收购商就陆续上门了,结果今年等到5月份,雪柑也没卖出去,由于比往年迟了一个多月,雪柑水分开始减少。这时候,村民想以每斤0.35元至0.5元的价格批量销售出去,却没有买家上门收货了。

  村主任王金禄说,村子种雪柑20多年,几次翻新品种,从来没有愁过销路,今年第一次遇到雪柑滞销,大家都手足无措,这才有了本报5月28日的报道,号召市民“爱心购买”。

  “坐等上门”模式走到尽头

  村民告诉记者,谷口村登记人口约1500人,常年生活在村子里的多是妇孺、老人,雪柑种植者多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今年过完年,村子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大家也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其他地方也丰收了,雪柑量多,今年价格不高,但是村里老年人信息不通。要不然过完年那个时候有人上门,也不会嫌弃价格太低不卖。”王金禄的口气里有一丝懊悔和自责。

  王金禄说,由于多年来上门收购的人多,雪柑不愁销,所以也不关心外面市场的情况,不了解零售价格,更没法从零售价格来判断今年的雪柑行情的涨跌。

  20多年的经营,谷口村甚至没有一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前都是各卖各的,反正每年到这个时候就有人上门,谁出的价钱高就卖给谁,也没有想太多。”村民告诉记者。

  没有市场调查、没有种植指导、没有产销联盟,谷口村的运气应该算很好,在现代市场经济变幻莫测中居然一派天真走到现在。但“酒香也怕巷子深”,这种“坐等上门”的模式终于走到尽头。

  “走出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方面,是雪柑大丰收,农户找不到销路。而另一方面,则是超市等销售终端寻不到雪柑。

  永辉集团生鲜营运标准部总监张代斌告诉记者,就福建市场而言,消费者对雪柑的消费热情并不低,当然这种热情是有条件的。

  “一般来说我们收购雪柑的标准,除了口感外,还要满足三个外形标准,一是大小规格,小的不要;二是表面光滑;三是形状要好。否则的话,消费者不买账。”张代斌说,目前市场上雪柑来源质量不稳定,大多数农户生产的雪柑都达不到标准,不是太小,就是形状不好。

  不要小看农产品的外貌,许多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外形都是有规格标准的,许多农户对市场需求动态不了解,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不少农户从种植之初,就埋下了隐患。不仅仅是雪柑,近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农产品滞销困局,归根结底,就是信息不对称惹的祸。

  交通闭塞,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都使闽清谷口村在市场信息的获取中有着天然的劣势,但也让村民们警醒。村主任王金禄说,村里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明年要提早布置,解决销路问题,一方面加大对外宣传谷口村雪柑;另一方面组织村民走出去了解市场需求,寻找市场销路;同时要联系上老客户,大家一起努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