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出海之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0:37 来源: 中国经营报邓喻静
输出模式简单低效、技术性问题常被政治化解读
有“乒乓外交”和“熊猫外交”珠玉在前,孔子学院作为中美之间文化交流的最新形式,却并未在美国如鱼得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勒令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于6月30日前离境,这一看似偶然性的事件,却实为美国社会多年来对孔子学院心存疑虑的一个爆点。
即便孔子学院在美国早已遍地开花,一如“汉办”的“许诺”,以半年兴建一个孔子学院的速度,从加州、新英格兰地区向中西部蔓延,但若说真正得到美国社会认可,却远不及当地更多专业的华人汉语学校。而多年来右翼分子的口诛笔伐,也从未停息。
精良师资的尴尬
Nancy是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孔子学院教授中文的志愿者,两年前,她还是西安交大的一位英语系研二的学生。入选“孔子学院志愿者计划”,在她当初看来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如今面对笔者的Nancy,有些憔悴。在她和她的许多同僚眼里,当孔子学院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光鲜的事,也并不如国内许多媒体报道的那样,拿着“官银”,吃着“皇粮”。每月1000美元的补贴基本能维持生活,教学经费也是能省则省,校园内两间教室和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就是这所孔子学院的全部家底。
但师资队伍却是绝对精良,同来的公派教师更都是大学里给哈佛、耶鲁、斯坦福项目上课的人。严格点儿说,这是一支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虽然名为孔子学院,但Nancy他们并不教授孔孟之道。美国人在这里最多只能学习汉字入门,而他们平常投入工夫更多的是教老美们一些包饺子、打太极、剪纸等生活课程。Nancy解释,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内布拉斯加州位于中西部,地广人稀,林肯大学位处更是偏僻,远离大城市,华人少有聚居,民风相对保守,一味教授语言并不讨好。所以Nancy他们只能从最基本的汉文化入门教起。
要将一门没有普及性的语言打入美国校园是非常艰难的。最开始,Nancy与一干志愿者顶着酷暑在校园路边发传单,“但来的基本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孩子”,Nancy告诉记者。在Nancy所带的汉语班里,近八成是华人面孔,他们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ABC”,父母都是第一二代的华人移民,让子女们来学汉语,多半是因为这层割不断的血缘纽带,而那些在家长鼓励下来学习汉语的黄头发白皮肤的美国人,则是因为汉语“上面印着钞票符号”。
在美国大学校园里,“中国”一词意味着市场和机会,这对于孔子学院的生存,也是最有可持续性的筹码。
来自民间的竞争
在美国另一所孔子学校旧金山大学孔子学院,汉语老师们的故事也基本雷同,唯一不同的是这里中国文化很受欢迎,“汉语热”一时风头无两。而这所孔子学院的孔子课堂,也是座无虚席,每一学季的课程,名额很早就被抢光。
但在当地许多美国人心中,孔子学院还是等同于一所“汉语培训机构”。与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UNL)孔子学院的工作内容一样,多为教授入门级的汉语,并辅之以教练太极拳、武术等贴有中国文化标签的兴趣活动。
谢家新是这所孔子学院的中方校长,他与另一名美方校长分工明确,由他来主要负责孔子学院在校园的推广。在他看来,美国孔子学院依托广大的留学生团体,在大学推广的层面已经做得相当成熟,但在面向社会这一部分,仍基本未涉及。但在他们教育专家看来,语言这种文化最先应该从低龄儿童入手,大学语言习惯和兴趣基本已成型,很难再有突破。
旧金山是美国文化熔炉的代表性城市,这里也有塞万提斯学院的分支,不过它有别于孔子学院,它面向的群体主要是中小学学生,多为启蒙课程,而大学里的西语课程,则是进阶级别的高级西语,并辅之有一整套完善的语言等级考试。在谢家新眼里,孔子学院的课程设置反而是有点倒置了。
即便有官方背景和精良师资,谢家新和他的同僚们依然感受到来自民间竞争的压力,旧金山有25万华人,华埠文化商务往来位于美国前列,而植根于一两百年来的本土华人文化的发展,早就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民间汉语教学体系,这些机构的经营者多为江浙福建一带的华商。谢家新透露,这些民间汉语学校的老师基本不会说普通话,多是一口广东福建腔。但他们愣是凭着社区网站的宣传以及与当地人的人脉往来,打造出了更有地域接近性的中文课堂。
据了解,光是旧金山唐人街,就有十多个华文学校的报名点,加上无从统计的社区学校,华埠中文学校每年的招生规模远在孔子学院之上,且针对各个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谢家新坦诚,孔子学院的根基尚浅,相比这些老店面,自己算新丁了。
输出模式简单低效
而在美国创办最早的南加州的几所孔子学院,已经留意到“入乡随俗”这样的适应性问题。5月17日的文件一出,中西部孔子学院一片哗然,但该地区的孔子学院却没受什么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的工作人员马晓洁告诉笔者,南加州地区的中文教师基本上都拿到了加州的教师资格证,因为美国的学校只能雇用有所在州执照的老师,因此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有工作身份的,甚至许多教师直接就是从本地雇用的一代二代华人。而相邻的新墨西哥州,由于对汉语需求也很大,本地又找不到汉语教师,只有从中国国内请老师,如此在签证上和教师资格上的问题却容易让美国人抓住纰漏。
但在南加州的二十多所学校中,虽然有“汉办”加以统筹,但据笔者了解,仍是一派各自为政的局面,各孔子学院之间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教材却大相径庭。由于孔子学院建立规章里规定由承办学校自主设定课程和内容,使本来应该规范化的语言教学显得杂乱无章。
而这一“入乡随俗”的规章似乎仍有些一相情愿了,它未能赢得美国人的理解。而在这条路上,同在美国的另一文化输出机构歌德学院却走得更为笃定。如今,全美乃至全球的歌德学院提供的都是标准化的统一规范的语言教学服务,而正是凭借着权威而通用的语言考试与资格认证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截至发稿,全美的孔子学院数量已突破220所,然则孔子学院在短期内过于偏重数量增长而低效的运作模式,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更深刻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现在所奉行的某些传播理念,仍滞留在以单向简单化宣传为主的低级层面。
在孔子学院如今扩张较快的南加州,受到的抵制也最为强烈。不久前南加州哈冈学区因一则成立孔子学院的通告就遭到许多白人居民反对,他们认为这项中文课程有中国政府参与,会利用提供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洗脑,因此“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要为捍卫美国的利益战斗”。
歌德学院在这方面的表现却是有目共睹,仅举一例,德国文学作品在近年来得到日益广泛而有说服力的传播——有数据显示,德语在图书出版业方面,作为翻译的目标语种和被翻译的语种上都在全球排前三位,这是和歌德学院长期以来所坚持的一项投入相关联的,那就是每年歌德学院斥资将 250部到 300 部德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
而在以孔子冠名的全球性中国文化的传播机构里,暂时只有孔子的名称或是塑像、画像,而没有能够反映孔子的思想和中国文化精髓的作品引入和推介,更不用说其他能够反映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与民族价值观的译本读物了。
“官方化”成难题
孔子学院在美国遭到的抵制和指责,很大程度上在于孔子学院背后浓厚的“官方色彩”和鲜明的“政府行为”不符合美国人的习惯。的确,美国人是一群对任何宣传信息都充满警惕的观众。
同样,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建立的其他100多家孔子学院,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中国政府资助的这些中文教育项目在欧洲一些地区就遭到了抵制。
由此可见,迅速扩张后的孔子学院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取信”难题。所以,如何解决“去官方化”和“民间化”,才是孔子学院目前发展最大的难题,而这个难题的根源,有可能来自错误的发展理念。
中国有几百所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校,它们都与国外院校(院系)有校际交流关系。只要双方达成协议,中国的学校随时可以派教师出国教学。这个工作,中国已经做了几十年。以往出国教书,只要带上必要的资料就行,现在则可能还得背上一块“孔子学院”的牌子。
据歌德学院(中国)前总院长、现孔子学院特聘顾问米歇尔·康·阿克曼先生向笔者介绍,歌德学院每年支配的总预算高达2.8亿欧元,但其中大部分多由民间融资,市场化运作,并且,歌德学院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是不附有政治义务的。这一点尤为难能可贵。实现了政治与文化的边界划定,让文化归于文化自我管理。
按照孔子学院的目前中美合办模式,孔子学院不像学院反倒更像“孔庙”协会,在美国人眼中它是个“儒教组织”,美国右派看它是个“中国政府组织”,而中国人把它看成一个“中国软实力输出渠道”,其实孔子学院单纯看就是一所语言学校,它90%以上的活动就是教中文。因此,它不应该在国外被政治化解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国内不要将此提升到政治与外交的层面。技术化的问题,当然应该从技术化的角度来解决。
比如涉及到签证的问题,我们为何不学习歌德学院的做法呢?据阿克曼介绍,歌德学院一般不用从国内派出老师,基本都是雇用当地的德国人和德文教师。而孔子学院则是采取大规模地把教师派到国外的办法,如此一来面临的签证问题,也怪不得他国了。
作者系本报特约财经评论员、旅美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