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社会资本的机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2 03:2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祝乃娟

  近日,在第一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深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进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

  这对内容生动而丰富的服务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利好。据估计,未来年逾20万亿产值的服务业有望向民资全面开放。如果这个表态能够积极落地的话,那么文化、运输、旅游等一些传统服务业行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通信、金融、信息服务等领域都将会有社会资本的新鲜血液注入。不过,在政府保增长的大背景之下,如果想要令这样的机遇落到实处,依然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与转型力度。

  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要求,着力扩大内需,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抓紧落实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范围;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启动重大项目和梳理在建续建项目;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紧接着,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苏考察时也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内需。要进一步健全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

  对于投资与出口这两驾马车的重新强调,至少说明了此前非常强调的它们与此前频频强调的消费这驾马车同等重要,这是基于保增长的目标。消费提振这个漫长的过程,可能将会被置于一个漫长的时段里。目前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工程领域包括铁路、节能环保、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教育卫生、信息化等。

  2008年的经济刺激,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和国企来进行大规模投资,这客观上产生了国资的进一步壮大,很多民资在随后的岁月里步履维艰。此前转型的过程因此而中断,在稳增长的政策目标之下,转型又重新启动,尽管对于国企们的改革还未大步向前,但是对于民企和社会资本,不断出台了一系列利于它们的政策,包括对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以及新的非公36条,还有此次温总理对社会资本的明确表态。有了这一系列对民资的支持,可以预见,现时零星启动的刺激,与上一轮的财政和金融大规模刺激会有不同,并且,也应该是不同的,我们的社会也无法再次承担一次国进民退带来的负效应。假如以此饮鸩止渴的循环往复,那么转型始终只能留在纸面,而且经济的不可持续最终会让我们看到不希望看到的后果。

  社会资本的机遇

  坦率地说,现在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建设,是值得肯定的方向,但是,对于国企的改革也应该有实质性的推进。民企与国企处于同一市场,但是又面临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处境,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不仅如此,大量小型微型的民间企业,才是经济真正的活力之源。它们自身的成本约束是相当严厉的,不会像国企那样一直肆无忌惮地浸淫在“父爱主义”之下而制造烂账;它们用人招人的机制也是最为公平的,不会像国企央企那样有诸多的裙带关系或是职位代际遗传;它们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和良性的竞争者,不会像国企那样不断亏损还能巍然不动;它们是最实际的解决就业和税收的社会贡献者,而不像国企那样社会分红一直停留在口头。

  配合支持民企以及向社会资本开放,最需要做的事就是进一步大力度的打破国企垄断,首先可以实施的就是已经拉开序幕的事业单位改革,将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令它们与民企处于同等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那些承担了部分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的事业单位,可以定位为公共服务机构,剥离行政身份,由政府向它们采购服务。铁路、市政、能源等领域都可以不断鼓励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教育与医疗领域,需要在教改和医改有进展的前提下逐步推进。

  在社会资本不断进入诸多领域的过程中,也需要防止寻租与各种裙带关系的泛滥,所以,政府本身的转型也需要实现,需要转向服务型政府,取消各种不合理的审批,政府要真正实现裁判员的身份,完全退出市场经营领域。只有规范了审批和监管,建立健全各种监督机制,在社会资本不断进入各领域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规范化。

  经济转型的进程一旦被打断,那么人们将要付出加倍的努力甚至代价,经济硬着陆是各方都难以承受之重,只有现在切切实实地支持民企的发展,不断打破垄断,进一步推进政府自身改革,经济软着陆和转型才有可能成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