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洪:刺激经济有时需减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1:2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危机频频、险象环生。刺激经济,也就成了许多政府的头等大事。刺激,又大致可分成两种路径:一是加法,加大财政开支,增加货币投放,以大规模投资建设避免经济停滞;一是减法,实行减税政策,完善社会保障网,以期通过扩大消费刺激内需。究竟是加法还是减法更奏效,其中都不无正反面教训。

  以美国为例,刺激经济其实是双管齐下———既有加法亦有减法。美国是此轮全球 金 融 危 机 的 始 作 俑 者 。2008年金融海啸致美国经济陷入“大衰退”后,美国政府随即推出7870亿美元的庞大刺激经济方案,美联储更采取两轮“量化宽松”政策。这些加法,促使美国启动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新能源等多个领域视为战略新兴产业。

  但美国也不是没采取减法。奥巴马上台后,小布什时期的减税政策仍大多得到延长。为刺激疲软的房市、应对高企的失业率,奥巴马政府又多次对房贷困难户提供援助,增加对长期失业者补贴,同时多次放宽对中产阶级的减税政策。

  在某种程度上看,加法对经济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立马解决部分建筑工人的失业问题;在新能源等领域的投入,又可增创不少高薪职位。但从经济学来看,加法必然带来通胀的隐忧,且有效率低下的问题;政府主导的投资,更难以避免浪费的嫌疑和肥私的职责。这也正是在推出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时,奥巴马政府立刻成立以副总统拜登为首的专门办公室,并在网络上全程公布相关计划落实情况,以有效监督资金的发放和使用。

  相形之下,减法属于缓释胶囊。减税相应增加纳税人收入,但在经济不景气状况下,未必所有额外收入都会转化为消费;其他社会安全网的投入,更属于叫好不叫座的支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减法也有其内在的优势。增加的钱财直接分配到了民众手中,这不大可能引发通胀;且民众不大可能滥花自己钱财,这笔资金使用效率相对比较高。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经济体在刺激经济之时,更多是加法与减法并用,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

  对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刻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在当前世界经济疲弊之时,刺激经济举措呼之欲出。但如果仍采取大手笔的投资驱动,固然可很快改变当前经济走势,但对长远经济发展来说,未必是福音。

  以中国为例,如仍采取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可能反而不利于经济的转型。康奈尔大学(C ornellU niversity)教授普拉萨德(Esw ar Prasad)就认为,再度出台2008年的那种刺激方案将产生高昂的代价———“背离消费驱动型经济的目标,造成更大的投资支出浪费,增加银行体系的坏账数量”。

  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对中国,也对其他多个新兴经济体而言,需要的是加法和减法并行。(刘洪)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