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飞:降息或不降息,未来通胀形势仍很严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9 06:47 来源: 中国经济网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和近期市场对于降息的呼声越来越高,央行应声下调了一年期存贷款利率25个基点,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而结构调整仍然任重而道远的情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将可能影响未来中国经济较长时间内的增长模式。从当前中国经济的融资结构角度讲,中国当前经济对官方的利率并不是太敏感,市场对因利率的调整而引发的对政策取向及政策信号的解读反而会更加敏感。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投资的增长对财政带动以及信贷投放规模的依赖又十分明显。这使得中国经济失衡的局面愈发的严重,综合起来,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GDP结构的失衡,经济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的比例不足;二是产业结构失衡,服务业的比例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太低;三是区域发展的相对失衡,经济的重心过于集中在沿海外向型的经济带,区域差距还体现在城乡二元经济的差距上;四是收入分配的失衡,具体体现为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以及中央及地方财政脱节等等。
中国经济失衡局面的根源不全是决策性因素造成,更重要的是体制性因素造成的。而在经济的活动中具体的则表现为价格的失衡,或者说是体制性因素扭曲了市场要素价格并导致价格的失衡,而价格的失衡驱动着上述所有失衡的产生。
简言之,GDP结构的失衡首先和汇率价格的长期失衡以及劳动力要素价格的扭曲是有密切的联系的;而产业结构的失衡某种程度又和GDP结构的失衡是相联系的,由于过于注重出口部门的投资,作为贸易品的生产部门所占GDP的比重自然比较高,而作为非贸易品的服务行业也就被相应的抑制;出口导向的经济自然决定了经济总量的地域布局,而城乡二元经济的产生主要和户籍制度、土地的所有权及土地价格以及由此引起的农产品的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收入分配结构的失衡主要和资本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例过高有关,资本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往往又和资本的杠杆效应以及杠杆成本有关。因此综合起来最为重要的是要理顺劳动力价格、资本价格、土地价格及汇率价格等几个主要的价格关系,如果过度刺激经济增长容易引发上述价格的进一步扭曲,并最终影响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
在调结构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下行,为了防止经济失速,适当微调货币政策是应当的。如果接下来太过频繁的降息及降准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影响可能是偏负面的。负面主要是可能向市场传递调结构决心有所松动的信号。
首先,降息传递出信号可能不利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保持回落趋势,由于中国因素能极大的左右当前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降息传递出的信号会对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较为强烈的支撑,进而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发输入型的通胀。其次,降息可能会向当前调控的房地产市场传递错误的信号,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资产价格对政策的取向一向比较敏感,此时降息可能引发政策出现反复的解读,也就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此外,欧洲央行很可能在欧债危机的后半段加大流动性的投放,美联储的QE3的预期仍然没有消失,因此未来的通胀形势仍然严峻,在负利率的背景下会进一步的推动投资的热情,形成更大的资产价格泡沫,使经济结构失衡的局面进一步恶化。
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和欧美的失衡类型不同,所采用的货币政策的方向力度也会不一样。央行要避免向市场妥协,其决策应该更多的以经济的需要为出发点,让经济以更加协调、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式保持较快的可持续的增长,而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并不是经济失速的矛盾,而是结构严重失衡的矛盾,调结构不可能没有阵痛,而且调结构的过程也不可能跨越,货币决策层有义务让经济以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增长,使经济结构得以恢复平衡,为下一步的经济增长打好基础,在具体的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不宜过于放松货币政策,更不适宜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潘建飞)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降息可能是一剂毒药
适时降息提振信心
是否降息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