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一大步:苦了银行活了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01:4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廖料
央行自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由此前规定的0.9倍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1996年就起步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出了坚实一步,改革的深水区——贷款利率下限以及存款利率上限有所放开。
相比央行三年来的首次降息,笔者以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意义更为深远。改革不仅仅关乎银行,还关系到几乎所有的企业和个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大棋局上非常重要的一子。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今年以来,受经济调整及外围欧债危机冲击,中国经济超预期偏冷。花旗银行有一个经济意外指数专门衡量实际公布经济数据和市场预期数据的差别,该指数5月跌至接近2008年底、2009年初的水平,为2004年有数据以来的次低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仅偏弱,而且偏弱的程度远超过市场预期。实体经济之所以不振,企业贷款需求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上市公司的财报看,过去几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财务成本压力日益严峻。这次调整后,贷款利率下限最低可至5.048%,相比之前6.56%的贷款基准利率,最多降幅可达到0.856%,这显然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压力,提升企业贷款需求,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快速复苏。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有利于实现国家调结构的经济目标。这次部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绝大部分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了上调,不少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甚至是按上限执行,3.575%的1年期存款上限利率,甚至高于降息前的水平。对很多储户而言,存款利息不降反升。在储户、银行、贷款者的利益链条上,储户分得的比重有所提升,贷款者也受惠于贷款利率的下调,而银行经营难度有所提升。
对于储户而言,改革有利于利息金融性收入的提高,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消费的增加,同时还有助于减小贫富差距。对于银行而言,资金成本的上升迫使银行寻求经营上的改变。过去由于利率管制人为压低资金成本,资金继续流向效率降低的传统工业,这非常不利于经济的转型。由于资金成本低,中国银行业贷款组合的风险度明显低于海外同业。存款利率的提升需要银行追求信用风险补偿更高的贷款业务,比如消费信贷、中小企业贷款等,这将有助于我们调结构目标的实现。
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上,利率是影响汇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需要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步推进。今年 3月人民币对美元汇价浮动区间扩大,6月人民币与日元之间直接兑换实施,汇率改革的稳步推进增加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扩大利率浮动范围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状况,减少国内和离岸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差所带来的套利冲击。
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受到最大冲击的可能要数银行,但银行为中国经济发展大局让利,实属必然。中国银行业当前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接近20%。国外同行ROE大多在10%左右,高的也就15%左右。另外,国外银行和其本国其他行业的ROE水平整体接近,而中国的银行业则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12%左右的ROE水平。
这也意味着,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银行业代表的中间渠道获得了大量的“垄断”利润。两头小中间渠道大的利润分配模式,实际上不利于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加了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银行的运作将更加市场化,银行间出现分化在所难免,经营好的银行会脱颖而出高速发展,而一些管理僵化的银行则很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在此笔者认为,考虑到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中的压力,相关配套措施如存款保险制度应该加快推进。
利率作为最重要的社会资金成本,其运作方式的改变将从根本上改变资金的流向,关乎利益分配,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经济结构。利率改革后不少银行存款利率按上限定价,这说明改革还有空间。央行的政策日趋灵活,可以预见,未来的改革还会继续推进。确实,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包治百病,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势在必行。
(作者系东航金融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