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图加特到总部基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08:00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王义伟
同一个讲台、同一个活动、同一个主题,中国人讲的,和外国人讲的,不太一样。
6月6日,北京丰台科技园区庆祝建园20周年,笔者有幸在系列活动中听到了中外观念的交流与对撞。总体的感觉,中国人讲的,是创业艰难百战多和明天会更好,让人感动、振奋;外国人讲的,则是自由、灵活、公共空间,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国际一流的商务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丰台位于北京的西南部,相对于其他城区,经济落后一些。1992年,丰台科技园区成立了。据介绍,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从各单位招来的人聚集在一起,连办公室都没有,只能借用科技馆的展厅和部分房间,展厅隔成了10平米左右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三四个人。许多人曾经连续5周没有休息过一天,一线开发人员中有位26岁的女干部因为工作超负荷,晕倒在自己的岗位上,醒来还得继续干。征地拆迁的时候,工作压力大,加班加点多,但是从上到下都没有怨言。
创业艰难,20年后成绩斐然。根据统计,丰台科技园区20年间园区企业由230家上升到4000家,技工贸总收入由6200万元上升到2640亿元,年均增速55%,上交税费由200万元上升到58亿元,年均增速52%。园区以丰台区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4的地区财政收入。
自主创新方面,园区实现了潜力激活,拥有专利授权2825项,有15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4项产品入选国家火炬计划,园区企业参与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嫦娥登月计划、青藏铁路工程等重大国家项目。人才引进方面,园区拥有留学回国人员208人,引进院士专家7名,设立八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拥有硕士和博士5000余人。
更重要的,是丰台科技园区成功打造了“总部基地”这个概念。在笔者看来,这是排他性的抢先一步、独占鳌头。众所周知,上海和北京一直是总部基地的竞争者,全球500强的总部,多少在上海,多少在北京,动辄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京沪两地也为此暗中角力多年。谁也不曾想到的是,丰台科技园区率先打出了总部基地的牌子,而且打响了,且打响之后,再也没有其他园区前来竞争。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有一句话给笔者印象深刻,“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同样的,对于丰台科技园区而言,总部经济就是方向,总部基地就是形象,自从2002年该园区推出总部经济的概念,10多年来,他们就是围绕打造总部基地这个目标孜孜以求、并且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
但是,尽管成就斐然,在德国专家看来,差距还是有的。
丰台科技园区目前正在进行东扩西进,东扩的面积为1.81平方公里,为第三期,已被命名为“总部基地3.0”,设计者是来自德国的SBA公司。6月6日的系列活动中,SBA公司斯图加特团队专项设计负责人凯特琳·费舍尔女士介绍了他们的设计理念。
费舍尔女士的讲解很专业,有两点给笔者很大的触动。
其一,是对丰台科技园区善意的提醒。她说,“事实上丰台科技园区在许多方面还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商务办公区,例如你如果错过了公司的班车你只能打出租车,但是在丰台科技园区打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请注意费舍尔女士的措辞,园区“在许多方面”只是一个普通的商务办公区,而她举的打车例子,只是一方面。
其二,费舍尔认为,未来的工作环境应该是绿色的、灵活的、高度自由交流的空间,80%的创新理念是人与人之间在公共空间自然交流中所提取出来的。
上述观念非常重要。创新的理念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产生的,而这种交流,不是在老板的办公室、面对面的学术交流等相对狭隘的空间中,而是在公共空间中,在自然交流中产生的。
所以,当费舍尔女士展示她的团队设计的“总部基地3.0”的效果图,笔者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在这样一个地方,林荫道上的漫步与小憩,该是多么惬意的享受,这绝对是一个让思绪飞扬起来的环境。
从德国斯图加特到北京丰台科技园区,地理上的距离万里之遥,而费舍尔女士及她的团队在设计中传达的理念,也让我们感觉到,不光是丰台科技园区,中国的绝大多数科技园区,要想达到国际一流的标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请来国际一流的设计团队,标志着丰台科技园区,再一次抢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