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政策向普惠转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6 08:35 来源: 华夏时报《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2)》发布
本报记者 于娜 北京报道
国家农村学生营养计划,儿童白血病、先心病免费医疗等,都是过去一年中国家普惠型儿童福利政策的表现。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国家整体制度上已经确定了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的目标。
《报告》着重提出“让儿童优先成为国家战略”,并进行了多方面政策性的设计性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儿童养育责任需要由家庭向国家转移,应该建立以津贴为主的较为独立的儿童福利制度。
补缺转向普惠
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中增加了“儿童与福利”独立一章,《报告》认为这意味着政府在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促进儿童发展的制度设计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从国家整体制度上确定了扩大儿童福利范围,推动儿童福利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认为,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在中国儿童宏观政策方面一个突破是,明确儿童福利要从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型。
王振耀列举了去年儿童福利非常有指标意义的事件,一个是国务院关于营养午餐政策的制定,和中央财政160亿元的投入,推动了几千万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午餐得以解决。他认为这是在NGO多年设点和推动,特别是免费午餐项目推动下,中央政府对社会组织实验的一种良性积极的回应。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表明,国务院已经把儿童福利制度性建设提到了更高层面。不仅让孩子们食品有保障,而且让孩子们有基本的安全保障。
目前有两项儿童大病可以得到基本的免费医疗,就是儿童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随之而来,许多地方在推动儿童大病的医疗救助中,很多民间公益组织也参与到当中。
“回顾2011年,中国正在静悄悄地经历着一场儿童福利制度的革命。”王振耀称,开辟出了一个新的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模式,就是民间组织来引领、倡导,政府做出非常积极的政策调整,在儿童福利领域,民间组织和政府之间开始形成了非常积极的互动模式。
《报告》中称,2011年,也是中国儿童福利获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多维度儿童福利进入政策视野,普惠制儿童福利取得重大突破,包括建设基层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的行动的起步,是中国儿童福利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进步;以免费午餐和校车为代表的普惠型福利表现突出。
报告认为,无论是困境儿童福利制度建设,基层儿童福利服务网络成形,或是政府与民间良好互动模式建立,都充分展示了补缺型向普惠型的这一转变态势。
需行政系统保障
“我们需要持续的儿童福利观念的革命。整个社会体制和理念依然是儿童照料是家庭的第一责任,而不是社会的第一责任。同时我们缺乏儿童福利的基本法律。没有《儿童福利法》,也没有《儿童福利条例》,法律框架应该说决定着整个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不过,王振耀认为挑战在于还缺乏基本的儿童福利行政系统。
“大家还没有意识到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是需要通过一个完善发达的儿童福利行政系统来保障。”王振耀说,行政系统包括工作人员、专业化的照料机构、专业化的设施等。他举例说,在香港地区如果孩子受到了虐待,很快会有专业化机构来介入,让孩子进入机构中,得到科学的保护。再如在纽约有10000多个儿童福利的专业工作人员,当然也有几百个相关机构。
目前中国的福利制度尚处于“嵌入型”的状态,即缺乏独立的儿童福利制度,而且主要的制度设计也以救助型为主。做好儿童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这是《报告》给出的建议,基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养育责任需要由家庭向国家转移。将来除了需要确立独立的儿童福利制度外,还应将制度设计从救助型向津贴型推进。
《报告》提出,推进建立独立的儿童福利部门和经费预算。独立部门的建立可考虑提升民政部儿童福利处的规格,扩大编制和职能范围,建立儿童福利局;或者对国家人口计生委进行转型, 在合并相关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部委级的家庭与儿童福利部门。
让国家的十年儿童发展纲要落到实处,《报告》提出两条措施。一条是儿童福利的立法不能迟缓,另外,儿童福利行政体系的建设应该尽快着手,5省12县儿童福利示范区的经验证明,即使有非常好的政策,真正落实到社区,落实到村庄,还是需要具体的人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