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头大蒜 的身价飙涨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7 00: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一头大蒜 的身价飙涨之路

■交易市场内货车云集,物流公司老板却说,蒜价越高,生意越糟,许多(1 /7张)

  新蒜批发价两周上涨三倍,“蒜你狠”缘何今年再现?记者走进“大蒜之乡”,探访———

  “蒜你狠”又回来了。北京朝阳区的一家超市内,大蒜价格牌上的数字从5月中旬以来屡创新高,到6月初,每斤的价格已从3块多涨到6块左右。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蒜价“涨”声一片,十余个省(市)的蒜价两周内涨幅超过50%。

  在“大蒜之乡”山东省金乡县,自5月中旬以来,新蒜批发价两周内从每斤1元蹿升至每斤4元。蒜贩们发现,今年涨速之快,为近年来罕见。新蒜价格涨得太疯狂,连特地赶去收蒜的大买家都不敢轻易接盘了。近日,记者在金乡县溯源大蒜价格飙升的真实原因。青黄不接、通货膨胀、自然灾害、蒜贩炒作等因素共同发力,在“产量减少”的预期下,把消失一年多的“蒜你狠”重新拉了回来。

  交易现场

  ■大买家终于现身了

  6月9日上午,金乡县山禄国际大蒜交易市场。

  如同夜空中突然闪现的信号弹,浙江、山西、东北三省牌照的汽车开始有规模地出现,令市场内的本地蒜贩们兴奋不已——大买家终于现身了。

  新蒜的价格和蒜贩们的情绪一样,持续上涨。皮毛好、个头大的新蒜,批发价已经攀升至每斤4.4元左右。傍晚,市场管理者在官方网站总结当天交易情况:“今天上货量极大,成交非常热情。价格也随之上涨。然下午4点左右,价格又略有下跌。”

  记者采访了十余位大蒜经纪人,当被问起蒜价走势,他们中的多数人释放着同样的信号:今年大蒜减产,蒜价肯定还会涨,建议客户尽早购入,如果不早出手,就被别人买光了。至于金乡大蒜减产对全国供给造成多大影响,似乎没人说得清楚。

  不过,有的经纪人感觉到,尽管市场内熙熙攘攘,但部分买家特别是大买家不急于出手,“观望”的气氛正在发酵。

  从辽宁盖州赶来收蒜的刘德生讲了一个身边的例子:2009年蒜价暴涨的时候,一位同乡的老板带300万现金到金乡炒蒜,不到几个月就赚了一倍。今年,这位老板率亲戚朋友近70人来金乡准备再赚一笔,但观察了半个月,觉得今年蒜价涨得太快,后市难以预料,又带着70人撤离金乡,待价格稳定后再来。“我是5月26日到的金乡,当时这伙人刚离开。”刘德生说。

  接近6月中旬,新蒜即将晾干,达到入冷库储藏的条件。从上周开始,经纪人李济顺的客户们逐渐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金乡收蒜,有的客户已经在市场里转了两三天,但没进行一笔交易,其中不乏精明的浙商。他刚刚送走的4名河南信阳客户,对着计算器敲了一上午,模拟了各种可能的风险,最终决定离开金乡。

  “蒜价涨成这样,客户有顾虑。不像前一阵子,收货和出货都很干脆。”几天前,李济顺代卖的满满一车的大蒜,大约5吨,他喊价3.8元一斤,意外的是下家没怎么讨价还价,直接付钱成交了。对方的爽快,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价太保守。

  事实上,大蒜卖到每斤4元不算疯狂,只是今年的高价出现得太早、太急。价格不景气的2011年6月上旬,每斤大蒜不过1.6元;近年来行情最好的2010年,6月上旬大蒜批发价也不过3.3元左右。而这也是眼下无论是大蒜经纪人还是收蒜买家感叹的原因:最近几年没见过这么疯的行情。

  导火索

  ■“减产”成新蒜提价王牌

  在蒜农和蒜贩的口中,“今年大蒜减产”是提价的一张王牌,也是看好后市的一个依据。据金乡县政府统计,今年该县大蒜单产比去年减产27.9%。

  从山禄国际大蒜交易市场出发,开车大约半小时,就到了兴隆乡寻庄村。在全民种蒜的金乡县,寻庄村无甚出奇。

  正值中午,40多岁的村民苗彦彬刚刚吓跑了一批前来收蒜的蒜贩。他喊价每斤低于5元不卖,讨价还价时坚决不松口,蒜贩只能转身出门去别家打探。

  苗家11亩半耕地,今年亩产大蒜只有1000斤左右,比去年锐减一半。再加上今年化肥钱、雇人清地的费用涨了不少,为了保本,他只能提价。

  “减产”这一行情最先被敏感的本地蒜贩发现。本地蒜贩往往也是蒜农,家里种植面积不等的大蒜,他们对生产环节熟络,了解当年是丰收还是减产。每年的收获季节,本地蒜贩开始游走于各个村庄收蒜,然后分级、装包后运到市场交易。

  今年很多本地蒜贩认为“减产”必然导致供小于求,蒜价上升,所以提前半个月下村收蒜,搅动了收购市场,这被认为是今年新蒜价格飙升的直接原因。金乡蒜价从5月中旬起两周内上涨3倍,并带动全国蒜价飙升。5月中旬正是金乡本地蒜贩开始下村收蒜的时间。

  “游资”进场

  ■山西煤老板惦记上大蒜

  临近收购旺季,大蒜经纪人李兆芳的手机隔几分钟响一次。再次响起时,他特地把手机显示屏给记者看了一眼,来电号码属于山西运城。挂断后,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山西煤老板开始惦记金乡的大蒜了。”

  根据资金实力和入场交易时间不同,大蒜经纪人大致把客户分为三类:本地蒜贩,资金从几万到数十万元,一般做短线交易;本地或外地的中等规模买家,手里攥着上百万元,买卖大蒜以百吨计,既可做短线也可做长线;以外地商人为主的大买家,千万元以上的资金量,存货以千万吨计,做长线为主,8月前收购大蒜放到冷库储藏,一年内等待价格高位时抛售。

  6、7、8三个月的大蒜收购期,不同级别买家之间的交易,很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显然,山西煤老板、温州商人等角色,一般属于大蒜市场里的大买家。6月9日下午,李兆芳的一名山西客户抵达金乡。这位煤老板有好几年没做大蒜生意了,今年注意到蒜价暴涨的新闻,开始主动联系李兆芳。此外,李兆芳的客户还有茶商、建筑商、服装厂老板……

  经纪人李东亚手里握着不少温州客户,有的已经抵达金乡,带着现金等待蒜价稳定后入场,也有的感到形势不对决意退出。温州商人以“炒房”、“炒煤”、“炒电”闻名国内外,近年来也活跃在大蒜交易市场,李东亚则夸赞温州客户:“花钱冲,出手狠。”

  进入6月,大蒜交易市场内的外地轿车明显多了起来。指着一辆辽宁营口牌照黑色丰田卡罗拉轿车,大蒜经纪人告诉记者,轿车里坐着位“大老板”,这几天刚到,放出口风说想收2000吨大蒜,好几位经纪人都在帮他寻找货源。

  记者提出采访“大老板”,车内一位身穿黄T恤的男子有些惊诧:“老板怎么可能坐这种车,他坐的是雷克萨斯570。”据黄T恤男子描述,老板50岁出头,没有固定从事的生意,“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老板去年没做大蒜因此避开了“熊市”,今年带了3辆车共11个人,准备趁着“减产”引发的“牛市”大赚一笔。

  市场怪象

  ■“左手倒右手大蒜没出金乡县”

  进入6月,山禄大蒜交易市场内的外地轿车明显多了起来。经纪人李兆芳代理的10个客户中,8个是外地人,其中不少属于大买家。“外地买家做什么的都有,有茶商、煤老板、服装厂老板……温州人很厉害,钱特别冲。”李兆芳说。

  高投入、高风险,导致大蒜市场永远不缺乏戏剧性的故事,主角一般都是大买家:2011年遇“熊市”,一位广东大买家因错估行情,赔得付不起每吨320元的冷库储藏费,被冷库主关在一间小旅馆里。最后,这位大买家弃蒜跑路,身上不剩分文。

  统计显示,5月中下旬,金乡大蒜上市,蒜价也开始涨起来。5月16日,当地鲜蒜的批发价格还不到2.6元/公斤。自5月中旬以来,新蒜批发价两周内从每斤1元蹿升至每斤4元。

  而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今年5月中旬以来蒜价的飙升,金乡的物流公司有着别样感受,蒜价越高,外地进货少,他们的生意就越糟。大蒜交易市场内一家物流配货站的张经理记得,蒜价上涨最快的两周,公司连续几天都没接到订单。

  “蒜价一直上涨,但基本没往外地运,这说明了啥?”张经理停顿了一下,然后自问自答说:“左手倒右手,大蒜没出金乡县,有的货可能都没出这个市场,不知道最后倒到谁的手里。”

  上周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食用农产品价格显示,大蒜价格上涨20.3%,但仍低于去年同期10.3%。“蒜你狠”会比去年更狠吗?今年金山乡蒜价会突破2010年创下的干蒜收购价和批发价纪录15元/公斤吗?目前,似乎很难断定。

  “蒜乡”故事

  出租车司机

  一个月囤蒜30吨

  送记者去兴隆乡寻庄村的路上,出租车司机牛俊岭接了一个电话,言谈中他随口报出各种规格大蒜的近期交易价格。来电者是牛的表叔,他劝牛暂时放下出租车生意,跟着他到各村收蒜,牛当即答应。

  37岁的牛俊岭有两个职业——每年6、7、8月是蒜贩,其余时间是出租车司机。他出生的村子有140多户人家,其中1/3的村民和他一样,每年做三个月的蒜贩。

  5月下旬蒜价蹿升,他看准时机每斤花1.8元从蒜农手里收了20多吨,再加上父母家种的5吨,现在已经囤积了将近30吨。如果以近期市场价每斤4元出手,可净赚十余万元。但他准备捂到6月中旬,等外地买家聚集金乡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牛俊岭做蒜贩三个月挣的钱,有时能赶上开出租车好几年的收入。2009年,他投入14万的本钱,净赚5万块;2010年,投入23万,每斤2块收的蒜每斤5块多出手,最后赚了9万;2011年大蒜丰收,蒜价遭遇“熊市”,牛俊岭幸亏脱身比较早,亏了几万块钱。去年,他从村子搬出来,在县里花29万元买了一套120平米的楼房。

  还有很多本地蒜贩,靠操作更短线的交易赚钱。金乡马集村村民宋建国每斤1.6元收购的5吨大蒜,6月初以每斤3.3元的价格卖给另一位本地蒜贩。短短10天,净赚一倍。

  交易经纪人

  拎着电脑移动“炒蒜”

  除了自己囤蒜外,很多当地人有另外一个身份——大蒜交易经纪人。大蒜的供求信息如迷雾,经纪人靠摸行情吃饭,代理外地客户收蒜、卖蒜,从中收取佣金。当地政府部门也摸不清经纪人的准确数量。

  记者采访了十余位经纪人,当被问起蒜价走势,他们中的多数人向客户释放着同样的信号:蒜价肯定还会涨,建议尽早入市。

  经纪人李兆芳的依据是金乡地区大蒜减产,当记者问起全国的大蒜收获情况时,他说同样减产,再细问何地减产、减产多少,他却支支吾吾。

  李兆芳早年炒蒜吃过信息闭塞的亏。2003年非典时期,大蒜价格随疫情攀升,当时他手里正好有一批蒜,准备捂到高点抛售。几乎在一夜之间,蒜价下跌,他有些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后来才得知疫情基本解除,大蒜已经没那么值钱了。

  后来,他明白了炒大蒜的核心是掌握行情。现在无论走到哪儿,他都拎着一台老款联想笔记本电脑,兜里分别揣着移动、联通和电信的无线网卡,以便信号不好时轮换使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