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财经]张捷:房价下降25% 中国经济就崩溃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7 08:50 来源: 中国经济网点击观看[我财经]20120615第231期完整视频
中国经济网6月15日讯(记者 王沥慷)今天《我财经》节目关注了经济学家谢国忠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房价跌幅可能很快会达到25%,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还要继续同样的跌幅。他认为房价下跌的过程,会让财富从政府转向居民,并为未来十年实现内需拉动的增长打下基础。对此,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张捷在《我财经》节目中做出了解读。他认为,现在房价对于中国来讲,最大的问题是各地区之间非常不均,而不是房价整体过高。
张捷分析说:“中国现在劳动力工资增长很高,成为了房价的成本支撑。很多人从外面的城市到核心城市,发现北上广的房子买不起;农民到城市发现城市房子买不起。但他们都是有房子的,农民家里有宅基地,来北京的回到原来的城市也有房子住。”
张捷同时指出,“房价的下降可能使买房人花的少了,但是有房子的绝大多数,如果房价的大幅度下降,实际是中国总财富的大规模缩水,如果房价像谢国忠说的降幅25%,那银行贷款都贷不出来,因为抵押物不足值,而现在的银行贷款基本上靠房地产抵押的。这样中国的经济就崩溃了,而不是经济泡沫。而且缩水的也是老百姓,因为持有房屋绝大部分的是老百姓。”
以下是本条新闻的播报内容:
【播报】继续来看财经今榜第二位的新闻。
对于此前首套房贷打折的种种传言,有人认为这预示着房贷松动,有人分析房价将出现反弹。对此,央行新闻发言人昨天就“央行特急文件调整利率及其涉及房贷利率”一事做出了澄清,并表示文件是要明确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不再进一步放宽,仍然保持基准利率0.7倍不变;个别媒体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七折”,是有意曲解央行政策意图,有市场炒作之嫌。
同样说到房贷,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房屋净值贷款总额上升到了6.7万亿美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住房所有人正在利用创下历史低点的借贷成本,来对房屋贷款进行再融资,从而偿还贷款本金。彭博社的分析认为,这表明美国人正在逐渐摆脱抵押贷款债务。
【点评】张捷
【追问】我们再来说说房价。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表示,中国房价跌幅可能很快会达到25%,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还要继续同样的跌幅。他认为房价下跌的过程,会让财富从政府转向居民,并为未来十年实现内需拉动的增长打下基础。对此,您怎么看?
相关文章:
[我财经]林耘:淡定一点 做下"房奴"没什么
[我财经]张捷:药物适应症监管不必矫枉过正
[我财经]杨晨:M1现拐点 A股极佳买入机会来临
[我财经]降息甩了潘石屹一个耳光?杨晨点评
人人在参与,成就“我财经”。大家好,我是赵巍娜,首先来看由网民点击量生成的“财经今榜”。
1、【导视】《人民日报》今天刊文指出,绝对不能再搞“四万亿”,税收要放水养鱼。
【播报】综合十大财经网站,“财经今榜”第二到五位的新闻是:
2、【导视】央行澄清特急文件,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七折”是曲解。美国房屋净值贷款总额创60年以来最高增幅。
3、【导视】伦敦奥运会中国企业赞助无门,联想集团主动放弃。
4、【导视】北京市人社局发布消息,今年北京职工月均工资增幅至少210元,最低增幅标准跑赢CPI。
5、【导视】国家质检总局证实伊利婴幼儿乳粉汞含量异常,伊利紧急召回部分乳粉产品。
【播报】首先,来看财经今榜的头条新闻。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的可能性逐渐加大,“如何实现稳增长”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对此,《人民日报》今天刊登“经济聚焦”的文章,并援引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的观点指出,宏观政策微调已经开始见效,面对眼下的情况,绝对不能再搞“四万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曹文炼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表示要防止进一步追加和叠加政策的过度反应。
此外,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还提醒说,当前要警惕一种倾向,就是一些地方政府税收减少了,就拼命打非税收项目的主意。范剑平指出,只有放水养鱼,把税源搞好了,让企业有好的经营成绩,政府税收才有更光明的前途。
【点评】张捷
【追问1】同样说到“4万亿”,经济学家郎咸平6月5号发了条微博(http://weibo.com)说,目前汽车下乡、家电补贴又重新出台,机场、钢铁等重大项目纷纷上马,这是换汤不换药的“新四万亿”,他认为这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性后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政府自己勒紧裤腰带,全面减税。您怎么看?
【追问2】还有一个新闻很有意思,中新网报道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一项针对21个国家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被多数国家民众视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方面还表示“不服”,说他们仍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平均生活水平仍高于中国。
【播报】继续来看财经今榜第二位的新闻。
对于此前首套房贷打折的种种传言,有人认为这预示着房贷松动,有人分析房价将出现反弹。对此,央行新闻发言人昨天就“央行特急文件调整利率及其涉及房贷利率”一事做出了澄清,并表示文件是要明确对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不再进一步放宽,仍然保持基准利率0.7倍不变;个别媒体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可七折”,是有意曲解央行政策意图,有市场炒作之嫌。
同样说到房贷,我们再把目光转向美国。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的房屋净值贷款总额上升到了6.7万亿美元,创下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原因是住房所有人正在利用创下历史低点的借贷成本,来对房屋贷款进行再融资,从而偿还贷款本金。彭博社的分析认为,这表明美国人正在逐渐摆脱抵押贷款债务。
【点评】张捷
【追问】我们再来说说房价。经济学家谢国忠近日表示,中国房价跌幅可能很快会达到25%,未来两到三年内,可能还要继续同样的跌幅。他认为房价下跌的过程,会让财富从政府转向居民,并为未来十年实现内需拉动的增长打下基础。对此,您怎么看?
【播报】继续来看今天财经今榜第三位的新闻。
伦敦奥运会下个月就要举行了,他们的官方网站显示,194种奥运产品90%都是海外制造,其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商品都在中国生产。不过,《第一财经日报》文章指出,这样大的比例仅仅体现在商品制造环节,而细数今年伦敦奥运会赞助商名单,曾在08年北京奥运中表现活跃的中国企业几乎销声匿迹。报道说,由于赞助费用高昂,有些企业比如联想集团主动放弃了顶级赞助商计划,还有一些中国企业根本是赞助无门。浙江一家曾有意赞助的企业负责人就指出,他们感到很无奈,因为沟通和经验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此,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罗仲伟分析指出,现在中国一些制造企业的硬件、质量、制造能力和价格竞争力都很强,但从工业品行业来说,他们产品的品牌功能却在逐渐消退。
【点评】张捷
【播报】好,我们稍作休息,广告之后马上回来。
【播报】继续来看财经今榜第四位的新闻。
是一条和百姓收入相关的消息。北京市人社局昨天发布了北京市2012年企业工资指导线,涉及到的信息在今天备受关注。其中指出,今年,北京市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的平均水平为11.5%;最高水平为16.5%;最低水平为4.5%。同时提出,一线职工必须优先涨薪,否则,经营者和管理层工资不得增长。
对于平均工资增长的最低水平,也就是下线4.5%,《京华时报》文章分析说,如果按照去年职工月平均工资4672元来计算,那意味着今年北京职工至少可以涨薪210元。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涨幅也超过了今年1至5月份北京市CPI比上年同期上涨3.7%的水平。
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的相关工作人员指出,下线的涨幅超过了目前CPI的涨幅,主要是为了解决一部分职工收入过低的问题,并借此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这次的调整还压低上线至16.5%,为的是防止某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国企高管的工资增长过快。
【点评】张捷
【追问】说到收入,还有这样两个消息,一个是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贺铿昨天表示,即将出台的新的收入分配方案将考虑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在税收等方面综合考虑。另一个是媒体报道说,目前中国法定的五项社保缴费之和,已经达到工资的40%以上,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对此,您怎么看?(新的收入方案会在社保缴费等方面有所变化吗?)
【播报】最后,来看榜单第五位的新闻。
“伊利婴幼儿乳粉”今日成为了大家特别是一些母亲们关注的焦点。据新华社消息,国家质检总局昨天通报表示,通过婴幼儿配方乳粉汞含量专项应急监测,除伊利集团个别批次产品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婴幼儿配方乳粉汞含量异常。而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在昨天紧急召回了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内生产的全优2、3、4段乳粉;同时做出承诺,对于这些召回的乳粉,伊利集团将查验原因并及时进行妥善处理。
【点评】张捷,我们注意到,伊利问题奶粉这一次的消息来源并不是媒体,而是国家质检总局的通报。同时伊利集团也迅速发布了召回公告。对这两点,您怎么看?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比较完善了?
【播报】节目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今天网民最为关注的财经新闻。
1、【导视】《人民日报》今天刊文指出,绝对不能再搞“四万亿”,税收要放水养鱼。
2、【导视】央行澄清特急文件,称“首套房贷利率最低七折”是曲解。美国房屋净值贷款总额创60年以来最高增幅。
3、【导视】伦敦奥运会中国企业赞助无门,联想集团主动放弃。
4、【导视】北京市人社局发布消息,今年北京职工月均工资增幅至少210元,最低增幅标准跑赢CPI。
5、【导视】国家质检总局证实伊利婴幼儿乳粉汞含量异常,伊利紧急召回部分乳粉产品。
【播报】“我财经”的新闻中有你的点击,我们追求的是与你的共鸣。下期节目再见。
【播报】我们进入《股市快评》的环节。
今天我们电话连线的分析师是金元证券分析师何俊坡。
1、本周的交易已经全部结束,那么您对下周的行情有一个怎样的预测呢?
2、在下周的行情中,您看好哪些板块?对投资者的操作方面有什么建议?
(责任编辑:曹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