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慎用负债扩张手段刺激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8 09:52 来源: 中国经营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惹人担忧,市场普遍认为,宏观调控所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需要对此负主要责任。
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惹人担忧,市场普遍认为,宏观调控所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需要对此负主要责任。有鉴于此,一些机构建言,宏观经济的“稳增长”仍应从刺激投资开始;更有评论进一步指出,为解决财源问题,可以考虑实行第三次国民经济债务调整,以外储为锚发行外汇票据,再由财政发行2万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予以购买,并将所筹资金用于保障房、水利及铁路建设等重点工程,一方面分流外储,一方面可解决目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投资需求不足。
这种央行与财政部之间对于外储的操作似曾相识,2007年中投的成立便是这般资产腾挪下的产物。抛开复杂的财技,所谓“国民经济债务调整”无非是打外储的主意,希望直接利用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为中国经济“稳增长”做贡献。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这种设想失于天真,忽略了若将外储用于国内,不论以何种形式,都存在“二次结汇”的风险,引发通货膨胀问题。在这一点上,利用外储与通过“4万亿”刺激投资并无本质区别,都属于利用负债扩张手段刺激经济,区别只是在于,外储是央行的负债,“4万亿”是政府负债罢了。绕来绕去,还不如直接搞个“4万亿2.0版”来得痛快。
但对于时下中国,单纯的负债扩张并不能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反而将固化既有的利益格局,加剧政府及企业的债务压力,使得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第37届国际证监会组织年会上指出,中国债务占GDP比重为168.9%,处在一个健康范围之内,但企业的债务负担偏高,达到105.4%,远超80%的合适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对资本市场的运用还很欠缺,中国企业的负债主要集中在银行系统。高负债在高增长时代可以正常运行,但若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下滑,企业违约的可能将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压力。
更应当看到的是,利用负债扩张手段刺激经济的思路仍局限于保增长的传统思维中,而有意无意忽视了经济结构调整这一当前最关键的命题,是对中国经济改革难点和重点的误判。安邦曾多次强调,为应对目前的这一轮经济减速,中国政府所亟需的是调结构,而非稳增长,是改革,而非走老路。具体而言则包括市场制度改革、国企反垄断改革及政府改革等。中国亟需建立更加公平、透明、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市场,并吸引各种所有制成分的企业积极参与其中。
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惹人担忧,市场普遍认为,宏观调控所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需要对此负主要责任。
目前,各部门的“新36条”实施细则正陆续出台,打破民企投资的“玻璃门”才刚刚露出点苗头。倘若经济一放缓,便拿出负债扩张的旧方子照方抓药,这是在掩盖核心问题,同时令引民间资本入国有垄断领域的改革胎死腹中。这是倒退,而非进步,即使能暂时稳住经济增长,也将后患无穷,且更难治理。
所幸的是,中央政府对“4万亿2.0版”、“房地产调控松绑”等旧方子十分敏感,市场中一有风吹草动便接连矢口否认。利用外储来刺激投资虽带有一定迷惑性,但只要搞清楚这仍然是在利用负债扩张,本质上还是旧方子的一味药,便不难走出复杂财技所带来的误区。
最重要的是,各级决策层都要统一认识,看到负债扩张手段的局限性,并坚持以调结构为先,再考虑经济增长事宜。倘若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增大,有必要接受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事实,而不作追求高增长的无用甚至有害的举措。受人口红利减退影响,中国的失业情况已没有四、五年前那么突出,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也足以吸纳剩余的劳动力,决策层完全无须为那个数字到底是7还是8开头而过于紧张。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所谓“国民经济债务调整”仍脱离不开负债扩张的传统思维,是对中国经济改革难点和重点的误判。中国应慎用负债扩张手段刺激经济,取而代之的,则应坚持改革,坚持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将目前刚露出苗头的民间投资“新36条”落到实处。倘若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增大,有必要接受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事实。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