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8 19:44 来源: 中国财经报

  ——安徽财政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李存才 通 讯 员 陈军 郑军

  “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带动下,我从年收入不足500元的种粮农民变成了每月领2000元工资的产业工人,原来贫瘠的土地集中流转到恩龙公司后,通过深翻、疏松种上了银杏、桂花、广玉兰等经济作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日前,59岁的安徽农民柯有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千。

  柯有学是安徽省财政近年来统筹城乡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同他一样,该省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得益于财政政策的引领,纷纷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记者日前从安徽省财政厅获悉,2008年以来,安徽省财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平台,统筹138亿元资金,着力建设24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全省深入开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跳出财政干财政

  谋划大局求作为

  安徽省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局局长王建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不相同,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较大,2008年,省财政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过程中,开始谋划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工作,勾勒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从农村寻求突破,从巩固农业基础开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财政作为经济综合管理职能部门,必须主动服务大局,跳出财政干财政,在党的中心工作的大舞台上找位置、求作为、做贡献。为此,省财政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谋划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切入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2—3年的努力,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展示的园区、新农村建设的窗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平台、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财政支持农村发展的新亮点。

  为此,安徽省财政决定首批选择百善等6个具有代表性的点,开展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探索。2009年2月,安徽省政府办公厅下文,在全省开展6个示范区建设工作。示范区建设引起广泛响应,很快发展为24个,今年又新增20个。建设示范区有利于把当前比较分散的农民、土地和支农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聚集,从而实施科学地重组和配置,一方面发挥点上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发挥辐射和滚雪球效应,逐步在面上推开。

  转变经营方式

  创新发展体制

  几年来,安徽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创新经营体制方面成效显现。

  一是耕作方式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各地采取企业流转、大户承包、合作社组织统一生产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24.8万亩,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富有效率和效益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大生产转变。

  濉溪县百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采取企业现金入股、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口子谷物合作社,流转土地1.1万亩,购置国内外先进大型农机具310台套,对1.1万亩土地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与全县平均水平相比,亩均节本增效300多元。

  谯城十八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依托资源优势,引进14家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建设近2万亩中药材标准化基地,调整优化了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由150%提高到250%,亩均增效1000多元。

  二是组织方式由自耕自种向社会化服务转变。各地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扶持培育各类社会服务组织65个,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全程服务。

  庐江郭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依托龙头企业,成立了“现代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下设农机、植保、水稻3个专业合作社,组建16支专业服务队,建立了全程托管、承包服务、菜单服务等3种全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每年开展机械化耕作和植保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5万多亩,亩均节省成本20%。

  生产方式的变化,带来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几年来,安徽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依托产业支撑,拓展了农民就业渠道,提升了农民收入水平,产生了四大变化。

  一是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各地依托示范区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增加就业岗位。南陵大浦示范区形成“研发—试种—规模化经营—精加工—市场”的产业链,涉及多个行业,就地将区内现有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累计提供各种就业岗位1100余个,月平均工资1500多元。

  二是规模经营安置就业。企业、合作组织在示范区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将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在金安木南示范区,天业、茂源两家粮食企业流转土地3万多亩,返聘400位农民就业,直接增加收入400万元;濉溪百善示范区,口子谷物合作社以土地入股方式,组织2100户农民开展规模化经营,农民每年不仅可获得每亩土地700元的固定租金和200多元的分红,还能在合作社参与生产管理,每月获得1500多元工资性收入。

  三是解放农民外出就业。随着机械化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的推进,使一部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产业,使一部分农忙种地、农闲打工的“候鸟式”务工农民,转变为固定式产业工人,每人每年可节省午秋两季往返路费近千元,增加1个多月打工收入2000多元,两项合计每个“候鸟式”务工农民1年可增加收入3000余元。

  四是带动农民发展创业。采取政策支持、项目扶持,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带动农民发展创业。宁国恩龙示范区在项目扶持和引导下,建立了“农户—公司—市场”产业链条,直接带动900户农民种植珍稀乡土苗木,户均净增收4000元。南陵大浦示范区通过项目扶持成立南陵县长江生态龟鳖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350户农民发展生态龟鳖养殖,每户年直接收益达8000多元。

  荒山坡上披绿装

  百姓家园变花园

  柯有学是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山门村人。过去,他和家人在承包的3亩薄地上种植油菜、水稻等作物,年收益不足500元,生活水平低下。2009年以来,安徽省财政厅决定将分散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集中5200万元财力建设宁国恩龙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示范区建设面积3万余亩,由恩龙集团公司实施规划和开发。恩龙集团公司以发展特色林业经济为主,以此带动并辐射周边农户1万多人。柯有学所在的山门村地处示范区范围内,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和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自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恩龙公司,成为公司一名管理人员。从此,柯有学一家有三项收入来源: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每年600元,计1800元。二是工资收入,每月2000元,每年24000元。三是恩龙集团公司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种上银杏、桂花等经济作物之后,反过来再承包给柯有学等当地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柯有学利用自己“倒包”的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每年增加收入数千元。三者相加,他家的年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恩龙集团董事长李谢恩告诉记者说,近年来,恩龙示范区建设以综合治理改造为主体,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经过几年努力,“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美化,农业结构优化”的现代农业模式逐步建立,并凸显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今年5月24日,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省财政厅《专题送阅材料——安徽财政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上作出重要批示:“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一刻不能放松。财政厅的探索十分有益,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做出了贡献。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注意总结他们的做法。”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