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谁来发掘“啥都不敢吃”的商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4:51 来源: 深圳商报

  □米鹏民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的时代。前一阵子,《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引诱得无数美食爱好者馋虫拱动。可真要去寻找各色美食,还真是个风险很大的营生——你敢吃吗?

  报纸上、电视上、网络上、微博(http://weibo.com)上、聚会上、饭桌上,只要是有传播条件的地方,都离不开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又有什么不能吃了。这个“不能吃”的名单越来越长,原因也五花八门——有的是因为原材料不合格,有的是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有的是因为加工场所卫生环境不合格,有的是因为加工方法不卫生,有的是因为人为加入过量添加剂,有的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干脆就加入有害物质以保证“色香味”,还有的是因为传统工艺本身不符合现代食品卫生标准等等。

  在这个人人都对食品安全近乎绝望的时候,实际上也孕育着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谁能够率先创造出一套可以让消费者真正放心的食品生产、销售、管理模式,岂不是要大赚特赚?遗憾的是,并没有看到多少有实力的企业主动挖掘这一巨大商机。河北保定有个卖油条的小伙子叫刘洪安,每天坚持使用新油炸油条,被当地消费者称为“良心油条哥”,被网络广泛传播成了名人,销售量自然也上去了。

  但仅靠刘洪安,改变不了食品安全的现状。为什么有实力、有影响的企业不敢像刘洪安一样高调标榜自己的食品是安全的呢?核心还是个风险控制的能力问题。

  刘洪安的生产链条很短,现场加工、现场销售,原料主要是面和油两样,消费者都看得见、摸得着,自然风险完全可控。但对一家大型食品企业而言,哪怕是稍有规模的酒楼,其生产链条都很长,包括采购、储存、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前功尽弃,好比最近发生的老牌子五芳斋的新鲜粽子发霉事件,就是包装和储存出了问题。再比如,对大型食品企业来说,系统性风险往往来自采购环节。采购面向的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从事食品原材料经营的多数是规模很小、根本没有标准化可言的小老板,既想保证品质,又想降低成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以在中国大获成功的麦当劳、肯德基为例,他们因为经营品种有限,在主要原材料已经实现直营基地化生产的情况下,仍然被曝光出若干食品安全事故,除少数是内部管理问题外,多数还是在采购环节出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食品企业要想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确保实现可检验的安全,首先面临的代价,就是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和由此带来的盈利的大幅度下降。如果企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投入,在市场上得不到优质优价的补偿;如果企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措施无法有效复制来扩大再生产,企业保证食品安全的努力就不会得到鼓励。

  这就涉及到食品安全的另一半参与者——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从表面上看消费者是被动的、是弱势的、是受害者,但换个角度思考,消费者又是可以主动、可以强势、可以不受害的,只要你用好自己“用脚投票”的权力。如果每个消费者都自觉承担起消费责任,只去信得过的地方消费,哪怕贵一点——这是必要的安全成本,而不是动不动就抱怨政府管理不到位,那么,愿意花成本保证食品安全的企业才能得到回报、才愿意坚持下去,这个世界也才会有可以放心吃饭的地方。

  当然,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谁来发掘“啥都不敢吃”的商机,谁就将是未来的赢家,但这需要管理模式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