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降息是金融业改革的巨大飞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5:49 来源: 金融时报不对称降息的效应还在“发酵”。在保持与工、农、中、建、交几大行上浮7.7%的存款利率一周后,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和光大银行最终都在6月15日,同时选择了与众多小银行一样,将存款利率上浮了10%。于是,目前的存款利率最终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阵营是以大行为代表的年息3.5%;第二阵营是以小银行为主体的年息3.575%;最后一个阵营是以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为代表的存款定价上的差异化选择,兴业银行对保证金存款和非保证金存款做了不一样的安排,南京银行对1万元以上和以下的存款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定价。
同样都是突然面对央行的不对称降息,但商业银行的反应速度和应对策略却大相径庭。有的银行表现出了较强的定价智慧和实力,但也有一些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仓促应对和茫然无措。
对于央行在时隔8年之后,再次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并且此次同时调整了存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国际级信用评级机构标普认为,“虽然短期可能有损银行业的盈利,但这一举动是金融业改革的‘巨大飞跃’。”
“巨大飞跃”表现在哪里?从目前各商业银行的反应和表现来看,这一“巨大飞跃”表现为,商业银行实实在在地走到了市场的中央,竞争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行为。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型银行,都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虽然从一开始,抵御风险能力更强、服务更便利的工、农、中、建、交各行,在存款利率浮动幅度上保持一致,而中小银行则各自为战,存款利率浮动幅度五花八门。但在中小银行都陆续将存款利率上浮10%后,工、农、中、建、交也同样开始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是将存款利率也上浮到10%,还是继续坚持目前的7.7%?或许,用不了多久,市场就会给出答案。而这正是中国银行业第一次在存款利率上浮后的“答卷”,他们的表现,不仅决定着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和节奏,也考验着大型银行能否成为市场化利率的价格制定者。不仅如此,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存款成本高企,商业银行也不得不将贷款向个人和中小企业倾斜,在向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信贷支持中,实施差异化竞争。因为以高成本拿到的存款,如果不能高效率地用出去,过低的息差将会使商业银行无利可图,商业银行或将会为钱所困,甚至存款变成负担。因此,这一飞跃性变化,可能会倒逼商业银行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创新产品和业务,从而催生更多特色银行在中国的诞生。
“巨大飞跃”也表现为储户在拥有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今后也将面临更多潜在风险。是把钱存到年息3.575%的银行,还是年息3.5%的银行?目前看来,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和银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小型银行可能为了生存,给出远高于大型银行的利率。如果储户将存款从实力雄厚而利率相对较低的大型银行,搬到实力较弱但利率较高的小型银行,储户就必须面对小型银行在发展中的竞争风险。
“巨大飞跃”还表现为金融改革在“攻坚战”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无论是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或者资本账户开放提上议事日程,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金融改革已进入协调推进、攻坚克难的新阶段。而在所有改革中,与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开放相配合和协调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最难啃的骨头”之一。特别是,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座堡垒。虽然2004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触及到了利率浮动问题,但存款利率的上浮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此次央行将存款利率上浮范围放宽到1.1倍,虽然仅是审慎的小范围放开,但也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最核心环节,标志着我国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正在增强,进入“深水区”的金融改革已开始全面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