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创新让德国"挺过"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10:5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德国创新能力居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经济网柏林6月22日讯(记者魏爱苗)当欧洲陷入债务和经济危机的阴霾之时,只有德国的天空看上去是晴朗的。德国联邦经济部在日前出台的一份文件中称,正是“德国产业界的创新能力让我们坚强地挺过最近的经济危机”。

  德国把创新和创新能力视为确保当今就业岗位和关系子孙后代福祉的战略问题。换言之,德国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无论怎样说都不过分。这不仅体现在它制定了“高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新的创新方案”,还体现在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并为企业创新分忧解难,打造一片蓝天。此外德国还设立了独立的“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任务是,就研究创新和经济增长的问题每年向联邦政府递交一份研究报告。

  据德国教育和科研部今年5月发布的报告称,德国联邦对研发的投入由2005年之前每年的90亿欧元增加到最近的137亿欧元。2010年德国的研发投入总共为近700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2%。其中产业界的投入为469亿欧元,联邦的投入为128亿欧元。在欧盟成员国中,德国对研发的投入力度是最大的,增加的经费也是最多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企业是创新投入的主力。

  德国教育与科研部2012年关于研发与创新的报告称,“在出口研究密集型的产品方面,在事关世界市场的专利发明方面以及发表的科学论文上看,我们皆属于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比如按人口比例计算,德国发表的科学论文在数量上已经首次超过美国。这说明德国的科学创新能力在过去几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研发与创新的报告还称,德国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已经超过50万,为历史之最。

  德国联邦经济部在“新的创新方案”中说,德国的优势体现在创新上,体现在融合了许多工艺技术的名牌产品上。德国企业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每年达5000多亿欧元。在这一领域,德国始终保持着世界冠军的地位。

  “新的创新方案”透露,德国目前有3万家“研究型”企业,有11万家“创新型”企业。正是这些企业打造出众多的名牌产品,让“德国制造”享誉天下。德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研究型”企业增加至4万家,将“创新型”企业提升到14万家。

  德国对创新的认识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国家只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为企业创新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土壤,以利于他们的创新和成长。20年前德国对研发的投入几乎是公共开支占一半,企业或民间占一半。从联邦教育和科研部公布的2010年的数据看,企业和民间的研发投入已占德国研发总投入的67%。联邦即国家所占的比重只有18%,其余15%为各州的财政支出。换言之,公共支出所占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0%下降到目前的三分之一。

  德国政府把自己的职责更多地放在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外部环境上,比如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成果。德国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包括产品的外形和设计。德国的认识是这样的:只有当创新或知识的运用可以变为财富或财产时,人们才去追求创新并重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一种新型药品上市流通,它的保护期在德国至少是5年。5年之后其他药厂方可生产同一种药品。在5年之内,新药的发明人在市场上获得的利润不仅足以抵消其发明的投入,同时还可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样才激发人的积极性去搞发明创造。据悉中小企业的发明创造占德国每年专利申请的67%。德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家族企业。每个家族企业几乎都有其独特的发明创造,并获得产权的保护。这是德国中小企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保护知识产权之外,政府的另一项职责是抓好教育,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德国的人才培养是从幼儿园抓起的。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对技术知识的兴趣。各联邦州对幼儿园的投入并不亚于对中小学的投入。德国联邦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甚至远远高于对科技的投入。这是因为德国政府把为企业输送人才作为自己更重要的职责。而创新更多属于企业生存的需要。

  在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只有创新。德国本土企业几乎没有靠假冒伪劣产品生存的。一是没有这种环境和土壤。二是代价太高太大,以致没有人敢于冒巨大的风险去顶风作案。在德国,企业的生存主要靠打拼,靠自己的发明创造和创新赢得市场。政府的职责就是“营造公平和紧张的竞争环境”。因为“有力的竞争是促进创新最好的土壤”。

  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还包括为企业分忧解难。比如德国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德国劳动力市场严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而国外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德国市场又因门槛太高而被置之门外。针对这一抱怨,德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将外来科研人员移民的年收入降低到44800欧元,专业技术人员移民的年收入降为35000欧元。

  德国政府还为扶持创业的风险资本予以补贴。为中小企业打造更加安全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欧洲天使基金”和“高科技创业者基金”等直接参与企业的创新活动。

  (责任编辑:袁志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