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世界核电发展史中的快中子反应堆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01:5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快中子反应堆也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具有使核燃料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利奥·西拉德(Leo Szilard)于1943年1月在美国首次提出这一想法,后被苏联方面采用。1949年,在亚历山大·列依彭斯基(Alexandr Leypunskiy)院士的领导下,苏联有关机构开始进行建造快中子反应堆的多学科研究工作。然而,世界上第一个产生0.2兆瓦热能的实验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于1951年12月20日在美国爱达荷州核中心启动,而四年后同类项目才在苏联莫斯科郊外的奥布宁斯克投入运行。

  美国

  1956年,由美国多家公司组成的财团出资建造了功率达到65兆瓦的“费米-1”示范快中子增殖反应堆。十年后,由于发生了核泄漏事故,这座造价极高的反应堆被拆除。此后,美国工业界对建造核反应堆失去了兴趣。

  德国

  1974年,德国启动了实验快中子反应堆,该反应堆一直工作到1994年,而在上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期间建成的更大功率的反应堆项目至今未投入运行。

  法国

  1968年,法国开始设计并制造快中子反应堆“超凤凰”(Superphenix),共耗资50亿美元。目前,该核电站已停止运行。

  日本

  1977年,日本“城陽”实验增殖反应堆竣工,然而至今未获得使用许可,而1994年投入使用的“文殊”示范型快中子反应堆在一年之后也因钠泄漏引发火灾而被关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