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Doingwell与Doinggood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5 01:5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伴随经济总规模的扩张,中国公司成长速度惊人。展望未来,他们走向全球似乎也不在话下。

  笔者和一家轴承企业董事长就此交流时,他却有些不同看法。他们主要给卡特彼勒、小松、沃尔沃等跨国公司配套,也给国内工程机械企业配套。他的切身体会是,国内企业规模增长很快,商德进步很慢。

  跨国企业遵守账期,基本是“月结”。国内企业对供应商一般3个月账期,有的再加6个月承兑汇票,相当于9个月才结账。

  国内企业习惯拼命压价,恶性竞标,恨不得把供应商“榨干”。市场一不景气,习惯把压力转嫁给供应商。比如不结款,要现结就打8折。比如动不动就用某些名义对供应商罚款,某整车厂甚至“计划”今年要罚出10个亿以上;跨国企业则尊重供应商的价值和合理利润,他们考察和审核很严格,时间很长,一旦通过,则很注意善待供应商。

  国内企业不重视供应商培训,不重视研发,习惯“偷”,但在销售方面则手段多多;跨国公司不仅对供应商的高、中、基层都有培训,还把质量保证体系延伸到二级供应商那里,比如指定某某钢厂的钢材为原材料。

  国内企业产品出问题,企业不反思整体设计和生产流程问题,动不动就归咎于供应商,撤换供应商。有的国内企业干着干着就甩开供应商,自己建配套厂,所以供应商也会留一手。跨国公司也有自建配套的,但规模很小,有的就一条生产线,主要服务于前沿产品的研发。

  “我不觉得国内这样的企业,就算规模很大,真能赢得世界。为什么国产产品价格只有跨国公司一半?为什么像深度矿山挖掘这样的活还得用跨国公司的产品?市场是有理性的,那些边远的、运输不便的矿区,如果产品质量不过硬,派维修队去都难。”董事长如此判断。

  国内企业凭借奋斗精神和市场机遇,做到了“最大化股东价值”(doing well);但受机会主义影响,距离“经营造益”(doing good)还有很大偏离。近年出现的不少产品质量问题,都和大企业快速扩张、“萝卜快了不洗泥”有关。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这是企业之善(good)的标准。如果一直偏离而不回归正途,那些“最大”“最快”们还会出问题,甚至变成“经济怪物”。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