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芳原:从景德镇看非遗保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6: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恰逢全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记者在江西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与来自各地的游客一同参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活动。

  在世界文明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一些鼎盛一时的手工业城镇,然而却都由于各种原因逐渐走向衰败。惟有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于是,记者带着敬畏的心情慕名而来。

  结合此次非遗活动主题“活态传承,重在落实”,景德镇邀请了众多学者、专家、传承人共同探讨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江西陶瓷工艺美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专家以国际视角畅谈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详细分析了景德镇窑炉学会的人才优势、高等学校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烧窑把桩师傅还表达了传承人的心声,呼吁各界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变成研究基地、培训基地,不仅可以使高校、研究所的科研理论成果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而且可以提升非遗保护工作人员和传承人的保护技能。

  当天,在古窑博览区还举行了宋代龙窑奠基和明代葫芦复烧仪式,为传统制瓷的烧炼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带动瓷业习俗风情的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景德镇致力于古窑的打造,通过传承手工制瓷技艺、维护明清建筑文化遗迹,再现了传统瓷器行业的繁荣景象。此外,景德镇充分利用陶瓷文化、手工艺及其习俗,适度开发旅游资源,将古代陶瓷文化与现代创意文化打造成新型文化品牌。如今,“明如镜,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的景德镇瓷器依然延续着千年的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和技艺现状堪忧,甚至濒临消失。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随意滥用、过度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或技能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如景德镇在世的烧窑把桩师傅、挛窑师傅分别只有两位。浮躁的心态和追求名利的心理使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缺少兴趣,文化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窘境。

  真正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完善科学的非遗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在政策上扶持保护工作,支持和鼓励传承人和社会团体建立工作室、艺术馆等,为传统技艺与文化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利用文字、图片、摄像、录音、实物等多种手段,真实、系统、全面地整理记录非遗的制作过程或存在状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对公众的认知作用和教育作用。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兴趣班,增进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培养技术传承人才。此外,作为保护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非遗的传承人应该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要有一定的历史担当。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生产型保护、博物馆型保护、旅游型保护等。其中,生产型保护是一种原生态保护,除了陶瓷,很多传统技艺、美术、医药等非遗项目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鼓励和支持代表性、传承性非遗项目恢复生产,有利于真正实现活态传承。而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规划合理、措施得当,就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反之,也有可能破坏文化遗产的原貌,造成超负荷利用和开发。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根脉与血液。由传统知识和技能、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积淀,真实而生动地呈现了人们的精神情感、生活形态。只有在尊重与保护前提下的再创造,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化内涵,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间的洗礼下依旧绵延不息。(李芳原)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冯骥才:为什么仍为非遗担忧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安全

  

  “非遗”进校园是个好主意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