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黄河金三角 携手谋发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11:21 来源: PRNEWS.cn中国商业电讯

  “已过悬崖万仞山,犹有惊涛溅。”奔腾于晋、陕高山深谷之中的黄河,在西岳华山脚下拐出了一个大弯后,向东奔流而去。

  黄河大拐弯处,分布着山西的运城、临汾,陕西的渭南,河南的三门峡四个市。这片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处在中国的地理中心区域,被称做“黄河金三角”。

  三省四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秦晋之好”等故事就发生在这片土地。多年来,四市在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协力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携手合作,互利共赢,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新路径。

  资源相近,产业互补,合作才能谋大业

  全长1300多米的三门峡黄河公路大桥上,挂着河南、山西两地牌照的车辆穿梭不停。这座横跨黄河天堑的大桥,把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和河南三门峡市缩短为几分钟的距离。

  黄河金三角的运城、临汾、渭南、三门峡,分属三个省,但大都远离各自的省会城市,与山水相连的近邻,反倒有着扯不断的联系。遇到电不足、煤不够的紧急情况,都是就近互相帮忙。很多运城孩子在三门峡上学,很多渭南人爱跑到运城吃面,不少三门峡小伙娶的是临汾的媳妇儿。四个城市的领导也是常来常往,对区域合作、抱团发展这件事,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高度认同。

  “这是被无数教训逼出来的。”运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合对此感触很深。他举苹果业为例,四市同在一个苹果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近800万亩,年总产量达60亿公斤,占全国的1/4,全国知名的果汁加工企业几乎都在这里建立了工厂。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大的份额,本应在市场上有很大的话语权,但就是因为缺乏协调机制,优质商品果标准不一,头年大家抢,转年都不收,导致价格大起大落,弄得果农无所适从,果业发展深受困扰,难以做大做强。(来源:三门峡日报)

  黄河金三角地区,铝、镁、钼等金属材料的产能在国内和全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优势资源并没有转换成优势的产业。争取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说,前些年铝型材流行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条“铝型材路线”:运城的铝厂将铝水冷却成铝锭,卖到广州后,加工企业又将铝锭重新熔化,制成铝型材,再拉到北方来卖掉,不算熔化铝锭的污染成本,仅运输成本和再熔化的能耗成本,每吨铝就增加几百元。

  为什么舍近求远、效率低下、恶性竞争、产业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行政区划分割了原本具有紧密联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所以,运城市2006年率先提出抱团发展的倡议,立刻得到其他三市的热烈响应,在三省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四市2008年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常协商,多协作,一方面争取国家支持建立区域协调发展试验区,给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另一方面,互利互惠,探索一体化发展的路子,把能做的事情先做起来。

  黄河金三角,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合作。在省际交界地带,移动通讯信号分属各省。“本是给本村人打电话,打着打着,可能就成长途了”;渭南和运城隔了一条河,这座桥该谁修?蝗虫来了,谁先防?教育和医疗资源,怎样配置更合理?

  黄河金三角,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运城市委书记白云说,“四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同源,区域内能源、矿产、特色农业和旅游资源丰富,资源互补性强,产业基础良好。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前景广阔,有可能在中国的中心区域形成一个新的增长极。”

  目前,黄河金三角四市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地区,还略低于西部地区,亟须加快发展。三门峡市市委书记杨树平认为,“四个市块头都不大,如果单打独斗,争资源、争项目,浪费的是资源、污染的是环境。只有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谋划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抱起团来发展,几个穷加一起才能变成富。大三角是我们三个省的省会城市,小三角是我们四个市,三三得九,取得的是互利共赢的叠加效益。”

  抱团发展,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对外竞争力

  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合作由来已久,但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还是最近的这些年。从治安联防、湿地保护、黄河防汛、农业合作、旅游联动,到共同为区域内的1700万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四市的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行走在运城乡村,苹果园沿着公路连成线、结成片,本是管理的大忙时节,却难见到果农忙碌的身影。

  “现在管理苹果园很轻松。”运城市盐湖区西北庄的农民李国玺说,三年前,市里组织他们到邻省的渭南学习,结果“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渭南果农在树下种草,既能保墒,又能还田,相当于每亩增加3000斤生物肥,省力省钱。“把人家的招数学回来,苹果质量提高了,劳动强度还降低了。”

  为破解苹果产业发展中的问题,2009年7月,四市依托果业管理部门、果业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纪人等,成立了黄河金三角果业发展联席会,启动了果业服务体系、果业出口基地、加工果品基地建设等五大工程。当年,区域优质果品率比上年提高6%,果品总产量比上年提高8.6%,为果农增收23.8亿元。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目前,各市均已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区域内形成了苹果基地—浓缩果汁—果汁饮料—果酱果醋—果胶—果渣综合利用的特色产业链经济。现在,金三角地区果汁出口占到了全国的3/4。

  华山、壶口瀑布、解州关帝庙、鹳雀楼、永乐宫、洪洞大槐树、函谷关、虢国墓、莺莺塔、黄河大铁牛……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金三角地区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87处。“在金三角地区,文物有些拥挤。”陆世生幽默地说。

  “给我三五天,给你五千年。”2008年,四市开始整合旅游资源,以“中华魂 民族根”为主题向全国“推销”,并按照区内一体化的思路,完善交通、饮食、住宿、娱乐、购物等旅游配置设施,制定统一服务标准,构建无障碍旅游区。2009年四市又出台“一证游”政策,四市常住居民能在58个国家级景点享受半价门票。现在,这些景点每年的客源和收入都增长10%以上,并带动了区域内剪纸、绘画、土布等产业的发展。

  运城市市长王安庞介绍说,四市加大了在交通、能源、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合作力度,金三角铁路、公路,航空综合运输骨架已成体系,区域内1个半小时的经济圈已经形成;一批颇具规模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等方面的迅速崛起,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提升了金三角的整体形象和对外竞争力。2010年,四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投资达到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近30%。

  突破行政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四市正在酝酿进一步加大区域内相关产业紧密型实质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

  ——农业,借鉴果业合作成果,推进大农业实质性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内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服务体系合作,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特色化、有机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工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步伐,提高资源承载能力;联合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终端拳头产品;统一开发培育市场,形成本区域独特的工业生产优势。

  ——旅游业,联合建设并完善以寻根觅祖、黄河揽胜、休闲度假、民俗风情等为核心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把本区域建成国内著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跨省区域合作最难的是如何突破行政区划所导致的壁垒。”南开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龙教授说,各省产业政策不同,以及“分灶吃饭”的行政体制和偏重经济增长的政绩考核机制,让跨地区产业的整合、布局困难重重。金三角需要建立一个跨区域的平台,消除协作的行政壁垒,建立利益分配机制,让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等方面实现无缝对接,推动开放、统一、有序的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从按行政区域配置资源向按经济区域配置资源转变。在当前的体制下,如何实现更密切的跨省区域合作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为支持中部地区与西部毗邻地区开展合作,2009年,国务院批复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鼓励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突破行政界限,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

  为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四市提出“六个统一”:统一规划,该区域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由国家层面编制;统一产业政策准入门槛和政府政策执行标准;统一通信、供(输)电、交通运输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组建行业协会、担保公司、技术政策咨询服务公司等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统一环境治理和监管,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资源配置,提升资源承载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图景摆在人们面前。这些理念、构想和做法,为解决主体功能相近,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割,经济主体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的问题,为远离中心城市的省际边缘化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大胆而富有价值的探索。

  近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说,黄河金三角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向东可借中部崛起的“东风”,向西可乘西部大开发的“快车”;既可依托中原经济区,又可连接关中—天水经济区,还能呼应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更使黄河金三角地区如虎添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河金三角四市已经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着深化区域合作、打造发展高地的新目标,进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