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频见双重标准情况调查分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10:56 来源: 中国网在厦门屈臣氏等超市以及一些大卖场、咖啡厅,各种规格的法国依云矿泉水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一瓶500毫升的依云矿泉水售价在10元左右,比国产矿泉水贵了许多倍。
然而,即便是这样昂贵的水,喝起来也不令人放心——国家质检总局本月初公布了209批次进口不合格食品和化妆品,法国依云矿泉水名列其中,这是“依云”近6年来第6次登上“黑名单”。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这次被查出的2.376吨“依云”天然矿泉水是北京大自然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从法国进口的。针对此事,依云品牌所有者达能集团回应称:欧盟的检验标准和中国的标准不一样,目前中国市场销售的依云矿泉水是符合中国相关标准的。据了解,目前我国国家标准对亚硝酸盐要求每升小于0.1毫克;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天然矿泉水标准中对亚硝酸盐的要求是每升含量不高于0.02毫克。
无独有偶,著名的国际饮料品牌可口可乐上月也因“含氯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从最初的内部员工爆料“疑似受到氯污染的可口可乐被当成合格产品销往市场”开始,可口可乐公司一直含混回应、不正视问题。在媒体和公众的追问下,一步一步以退为进,先是玩弄文字游戏、澄而不清,继而迫于压力被迫致歉但拒不召回问题产品。最后,勉强同意退货,但并不赔偿。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进程中,可口可乐公司对中国消费者始终没有表现出一个百年国际品牌所应有的诚信、负责的态度。在该公司发表的所有声明里,都不厌其烦地一再强调:产品符合中国相关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洋品牌形象大跌
其实,不仅仅是依云、可口可乐,洋品牌“南橘北枳”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行质量和服务两重标准的做法,近年来可谓屡见不鲜。
一些世界知名企业在本国、在发达国家,往往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一到中国就调低标准、放松监管,导致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百出,形象大跌,让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店大欺客、狡诈势利的印象。
曾几何时,这些妇孺皆知的洋品牌是质量过硬、技术先进、安全美观的代名词,无论是食品药品、服装鞋帽等小件物品,还是家电、汽车之类的大宗耐用消费品,都深得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洋品牌“质量门”事件的传出,洋品牌在国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已经大不如前,尤其是其在母国和中国实行双重质量标准、双重售后服务标准的做法,已经引起了不少中国消费者的反感与愤怒。
仅是最近曝光的洋品牌“质量门”案例就不下十宗:从被曝含有可致癌物质的强生婴儿洗发水,销售过期食品、后厨卫生不达标的洋快餐品牌麦当劳、肯德基,虚标用料成分、色牢度不够的服装品牌ZARA,相关营养物质含量不足的雅培奶粉,到耐洗刷性不达标的多乐士涂料,关不上门的西门子冰箱,虚抬价格、减少气垫的耐克篮球鞋,后尾灯缺陷的丰田汽车……
洋品牌为何敢“犯险”
不可否认,绝大多数跨国企业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业绩,都与其具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的售后服务、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息息相关。但现在的不少跨国公司在母国和中国的表现往往内外有别,判若云泥,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了“两面派”。
首先,洋品牌的双重标准害了自己,对发达国家输出的产品是一个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却是另一个标准。尽管洋品牌们多将此解释为“参考本土标准和消费国的实际”,其实际结果就是降低了产品的标准。
其次,也与我们监管不力和监测手段落后有关。客观地讲,目前我国在一些产品的安全监测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有的行业标准过低或过粗,缺乏精细化的评判,这让跨国公司执行双重标准钻了空子。一些洋品牌进入中国后,逐步走上本土化路线,甚至用国内外两个标准管理其分公司,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不少漏洞。例如,强生婴儿洗发水去年被曝含有可致癌物质。自2009年以来,强生产品在各国被召回25次,但这些召回基本上不涉及中国,其改良产品也只在英、日等部分发达国家销售。面对质疑,强生公司表示,他们的产品完全符合中国国家标准,因此不会召回相关产品。一些国外汽车厂商发现产品存在安全问题进行召回时,也往往不将我国包含在内,理由同样如出一辙:产品符合中国规格。
除此之外,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设定的违法成本相对较低,也在客观上一次次地纵容洋品牌的“犯险”行为。2011年4月,联合利华和宝洁公司因操纵洗衣粉价格,被欧盟反垄断机构处以3.2亿欧元罚款;2009年9月,辉瑞制药因非法推销药物被美国司法部罚款23亿美元。而在我国,洋品牌出事,罚单往往只有几十万元,堪称国内处罚大单的沃尔玛连锁店销售假“绿色猪肉”案,最终罚款也只不过269万元,这点钱对身价几百亿乃至数千亿美元的跨国企业来说,只能算是九牛一毛,因此自然不会感到“切肤之痛”,等皮肉小伤一愈合,又“好了伤疤忘了疼”。
双重标准发人深思
洋品牌双重标准现象不仅令人气愤,更发人深思。如何应对这一现象,他建议,我国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尽早拿出更高的标准,更严的执法。
首先,既然部分洋品牌借口我国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为其缺陷产品做“挡箭牌”,损害我国消费者的利益,我国国家标准制定者就必须站在中国消费者的立场上,与时俱进,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制定更高的标准,全力扭转洋品牌在我国频频出现产品标准“合法歧视”的怪相。
其次,要让洋品牌不敢耍滑头,监管部门不能手软,不能因为是跨国企业,是利税大户,就对其违规行为网开一面。“高高拿起,轻轻放下”的做法,损害的是整个市场的公平和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同样也损害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正相反,大品牌、洋品牌一旦出事,波及的人会更多、危害性更大,更应该严厉处罚才对。
从消费者的层面看,一些洋品牌牺牲品质追逐利润的手法也是中国消费者“宠”出来的。由于消费者盲目追捧和崇洋心理,许多洋品牌在中国这个广阔的大市场轻易就能分得一块“大蛋糕”,即使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档次,大部分消费者仍会买洋品牌的账。“麦当劳、肯德基全国那么多店,出问题的应该只是极个别的店吧,整体还是信得过的。”持类似观点的消费者大有人在。
经历了诸多负面事件,笼罩在洋品牌头上的光环正在逐渐褪去。周元强认为,这种情况恰好给了本土企业一个后来居上的机会。民族品牌能否抓住时机,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关键要看是否能尽快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练好质量、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