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期货业二十年后再涅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1:20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罗文辉

  一度沦为“爹不疼、娘不亲”的野孩子,本世纪初迎来了发展迅猛的首个“黄金十年”,如今更是站在大创新的起点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期货市场;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期货市场!”

  1998年,“327国债期货”事件虽已过去近三年,“上海滩证券三猛人之一”的阚治东在参加记者的期货专业硕士论文答辩时仍心有余悸地表示。

  若以1992年10月深圳有色金属交易所推出第一个标准化期货合约即“特级铝期货标准合同”为正式起点,我国期货市场诞生也不过20周年。

  这个与证券市场差不多同时起步的小众型、专业化投资市场,经历了创建初期乱云飞渡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并曾因“期祸”、“欺货”之过一度沦为“爹不疼、娘不亲”的野孩子,但在本世纪初逆风飞扬,迎来了发展迅猛的首个“黄金十年”。

  随着2004年“国九条”对期货公司作为“现代金融企业“的正名,作为高效风险管理工具且维系着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期货市场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开始被视为“广义的资本市场的核心”。

  尤其是郭树清履新证监会主席后,凤凰涅槃的期货市场在创新这一主旋律指引下又跃跃欲试于国际化竞争大舞台。

  

  激情岁月

  1990年10月27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该市场即是国内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之一郑州商品交易所(下称“郑商所”)的前身,由于率先引入期货交易机制,其成立也通常被业内视为中国期货市场诞生的标志。次年3月,中国第一笔远期小麦合同在郑州签署。

  只是国内第一份期货合约的成交,还要等到1992年10月。

  国内证券、期货这两大核心资本市场可谓同时起步,只是各自经历20年的风风雨雨,两者的规模与地位有了明显的差别。

  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下称“中期协”)的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160多家期货公司的注册资本总额281.50亿元,净资产352.45亿元,含客户保证金在内的资产总额也仅1915.54亿元,去年全年的营业收入则为135.49亿元,净利润23.06亿元。

  虽然仅从交易额上看,保证金交易的国内商品、金融期货成交规模已大大超过沪深两大证券交易所的股票现货成交总额,但国内优秀期货公司的实力也仅相当于一家证券公司中等规模营业部的水平。

  而且类似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在草创初期的激情岁月里也不乏怀抱各种理想的个人英雄及目前已少为人知的“悲情故事”。

  1992年春天,各路人才汇聚于萌动中的期货市场上。其中大部分人刚对股票有些朦胧的认识,而尚不知期货为何物。当年流传,浙江第一家期货公司的远通期货,其负责人偏好招收有外科医生从业经历的新员工,因为医生敢于斩仓割肉止损。

  与此同时,还有一批香港、台湾的不良期货从业人员在沿海、内地开设公开或地下的期货交易场所,大都与客户对赌,加之其负责人卷款逃跑事件频发,且其开发市场时天花乱坠的宣传,导致期货一度有“期祸”、“欺货”之劣评。

  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那些早期期货市场上翻云覆雨且更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庄家”,如当年“327国债期货事件”中发家的“中经开八大金刚”,还有各类恶性逼仓事件中的“带头大哥”。不过,令人嘘唏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庄家”大部分被罚“市场禁入”甚至入狱,或遁迹天涯不知所终。

  据统计,截至1993年底,全国已经各地地方政府或中央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冠以“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字样的期货市场,就已达40多家。此外,还有一大批引进期货市场机制、以发展期货交易为目标的批发市场。

  这种混乱状况,在1994年初中国证监会期货部组建完成,并开始对期货市场行使监管职能后开始有所改观。

  1998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后,期货交易所经两次治理整顿仅保留下郑商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及上海期货交易所三家。

  而经历胶合板、红小豆、咖啡、天胶、绿豆等恶性事件的期货市场,其成交总额也自1995年高峰时的10万亿元(按双边计)逐年萎缩至2000年谷底时的1.6万亿元。

  曾有业内资深人士感叹,相比可为国企解决融资难题的证券市场,上世纪末的期货市场已沦为“爹不疼、娘不亲”的野孩子。甚至当年还有传言,期货市场因被高层视为通胀的“帮凶”而一度面临试点交易所关门的生存危机。

  

  黄金十年

  让证监会领导颇感自豪的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欧美衍生品市场遭受重创同时,我国期货市场2009、2010年继续保持翻番增长态势,商品期货成交量近三年更连续高居全球首位,其中2010年的商品期货成交量占全球比重一度超过五成。

  而这一切成就发端于2001年,联想到2001年中国入世后迅速崛起为世界制造基地并推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十年大牛市的形成,可将我国期货市场本世纪前十年的腾飞冠以“黄金十年”。

  有意思的是,1995年民政部已批准成立的“中国期货业协会”也适逢2000年12月正式成立。不过,据中期协工作人员回忆,成立之初,收取期货公司的会费也要几个月紧催慢催才能收齐。

  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稳步发展期货市场”写入“十五”计划纲要,期货市场由此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而2004年初《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九条”)提出要“把证券、期货公司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让期货公司有了“翻身”的感觉。

  不过,在这“黄金十年”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004年底中航油陈久霖豪赌境外石油衍生品失手后,国资委一度全面叫停了国企参与境内期货交易。中期协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三大期货交易所的成交总额在本世纪前10年中出现了负增长。

  而2005年底的“国储铜事件”及2008年底多家航空公司折戟场外原油期权组合套保产品,并未如中航油事件那样再次对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监管层对期货市场风险监管能力的日趋提高。

  事实上,自从2006年证监会设立期货保证金监管中心并开始推行客户保证金银行托管、客户统一开户、期货公司按净资本风险管理等多项制度以来,如本世纪初上海期货市场曾出现过的天胶、电解铝逼仓、客户透支等恶性事件也已不再发生。

  今年5月于北京召开的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第37届年会上,中国期货风险监控的模式还曾受到该组织的大力推荐。

  

  创新、国际化成为主旋律

  中国期货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在2010年底又突遭寒流袭击,2011年的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额应声下挫10%。

  其表面原因似乎是,2010年下半年通胀来势凶猛后,宏观调控的需要与国内期货市场畸形的投资者结构导致短线交易过度之间的矛盾。

  当时,各大商品期货交易所紧急出台了上调交易保证金比例、取消日内交易手续费优惠、限制关联账户交易等强势监管措施。监管层则高调宣扬期货市场的发展应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

  更尴尬的是,我国商品期货交易量占全球场内交易商品期货的比重已由2010年最高峰时的53.66%下降至去年的38.03%。虽然这一比重仍高于去年商品期货成交量亦有所下降的美国的28.31%,但中国作为全球商品期货市场老大的地位正受到高速增长中的英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商品期货市场的挑战。

  且两年前已上市国内首个金融期货品种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至今仍只有沪深300股指期货“独生子”一个,这与近两年国际市场尤其金砖五国中外汇期货、股指期权的蓬勃发展势头大相径庭。

  不过,发展停滞的国内期货市场在郭树清主席上任后强势监管的主基调转变为创新与国际化。

  今年4月底于杭州召开的“第六届中国期货分析师大会”上,证监会有关领导就透露“今年我国的期货市场和行业的创新,将有近10类”,且“今年我们的创新步伐,将会非常的快”。

  如期货公司特定资产业务(CTA)的试点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于不久前正式公布,业内已有预期今年国庆节前即有首批CTA牌照发放。而期货公司间的并购及IPO,也正成为期货公司高管圈热议的话题。

  各期货交易所也早已从今年初开始对2010年底为适应强势监管政策需要出台的有关规定悄然进行了修改。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已先后开放套利编码的申请和放宽投机账户的持仓限制。

  而证券投资基金、信托、保险也正跃跃欲试于金融、商品期货的交易。

  更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正努力通过推动保税交割、外币计价原油的上市,试点开放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及放宽外资间接参股内地期货公司的持股比例,来促进中国期货市场的渐进式开放。

  事实上,国际化也是做大做强起来的我国期货市场不可回避的话题。争夺大宗商品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定价权,甚至介入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所、期货公司的并购,也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历经二十年坎坷发展的中国期货市场,可以预期,如再有十年的国际化历程,我国必将成为具有全球话语权的期货强国。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