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平衡的公共决策需要留足提前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作者: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
有关退休年龄的讨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昨天,有媒体报道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一时间,舆论反映强烈。除了网上天量留言外,更有传统媒体迅速跟进,发表了很多观点鲜明的文章,其中反对延长退休年龄者甚众。
那么,现在讨论延长退休年龄是否有必要?着手推进此事是否必要?
我们认为,尽管当下中国仍处于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历史阶段,但以未来计,理性而充分讨论中国退休政策很有必要。
为什么这样说?
根据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已成为全球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全球老年人口23.6%。这意味着全球1/4的老龄人口集中在中国。
绝对数量的庞大并不是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人口老年负担系数在不断提高。
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会从2010年的9.7亿减少到2050年的8.7亿。而其中减少拐点将发生在2015年,届时将从9.98亿的峰值开始逐年下滑,年均减少366万。
更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表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比2010年减少约2.3亿人。2030年以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将出现严重不足。
也就是说,一边是老年人口的增加,另一方面则是新增劳动力数字的持续下滑。
以此而言,尽管有人认为当下有关退休年龄的讨论“过早”,但从实际发展趋势而言,将其提上议事日程正当其时。
可以理解的是,短期来看,在人口红利尚未吃尽的当下,在年轻人就业并不充分的今天,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无疑会引发强烈反弹。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延迟退休年龄会加剧年轻人失业率上升,甚至这种做法有向后递延社会成本的嫌疑。
但是,在大讨论中许多人忘记了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大多数政策建议都是基于对未来趋势的分析,留出了相当长的缓冲期。以何平的建议为例,其建议政策起点在2045年,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
三十年是不是很远?其实,对一项涉及到全社会每个人的公共政策变化而言,这样的提前量并不过分。
事实上,无论是公共政策管理部门,还是民间每个关心此事的公民,我们除了指陈当世之宜,更应谋划长远之策,为政当谋长远。公共政策的特征就是因应环境之复杂性,也因为这样的复杂性,所以需要拿出相当长时间来讨论分析,以期尽可能达成社会“共识”。
此番有关退休年龄的讨论,除有益于帮助我们重新认识退休制度改革、养老制度重构、劳动力供应分析等技术问题之外,更应当视之为一次对公共政策决策依据的难得演练。
人们应当建立这样一种意识,凡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讨论应尽可能打出更多提前量。公共政策应建立在更为稳健的决策机制之上,经过长时间充分讨论并留足观察周期之后再行实施。或许它有悖于我们长期以来建立的“高效决策”思维惯性,但更长时间讨论和更广范围议论的决策,一定能照顾到更广泛的利益诉求,从而让每一项决策少留或不留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