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重新布局中国市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5 18:13 来源: 《新财经》文/董露茜 刘建辉
外资银行正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展示出他们的勃勃雄心,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本地法人银行大幅增资。而中资银行股的表现一直萎靡不振,甚至在6月7日央行宣布今年首次降息之后引发大跌。市场普遍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一系列诸如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中短期对中资银行来说是利空。
纵观这一波从去年8月延续至今的外资银行增资潮与以往不同,这次增资潮几乎全是直接用人民币增资。2011年8月,外资行以人民币增资试点启动。随即,外资银行开始着手向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提出申请。同年9月28日,渣打银行(中国)获批将注册资本增加20亿至107.27亿元。11月11日,汇丰银行(中国)宣布增资28亿元人民币使注册资本增至108亿元,注册资本规模领跑所有外资中国本地法人银行。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新财经》采访时表示,外资银行已经跃跃欲试,进入他们擅长的主战场了。
业务扩张背后的雄心
外资银行增资首先是为了满足监管规则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11年底,外资银行在华法人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8%,摩根大通中国法人银行资本充足率更高达35.91%,远高于中国的监管要求。
实际情况却没有这么乐观,由于资本金基数太低,外资银行的业务稍有较快发展便容易面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未来的监管要看和子公司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如果资本少,扩张业务就困难。”
鲁政委认为,随着《巴塞尔协议III》的实施及国内日趋严格的监管规定,外资银行在中国面临的资本金约束越来越大,为了突破限制必须增资。因此,外资银行这一轮增资不仅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是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发展预留空间。
星展银行(中国)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在荣证实了这一判断,他表示,增资不是因为目前的资本金不足,而是业务扩张的需要。
张在荣说:“增资的投入将用于开拓网络、增聘人员、设备升级、优化个人以及企业银行网上银行平台,以及其他与科技相关的项目。”澳新银行集团总裁邵铭高也表示,增资主要是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而定,银行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多的资本金来壮大中国区业务。
根据2006年颁布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金余额的10%。以摩根大通为例,增资前摩根大通本地法人银行的注册资本金为40亿元人民币,单一客户授信额度上限为4亿元人民币。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邵子力表示,摩根大通在华的主要客户是大型企业,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一上限已经不能满足部分在华客户的需求,限制了摩根大通的竞争力,增资就水到渠成。
外资银行增资更重要的原因是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外资银行普遍认为,未来数年西方经济体都会保持现在的慢速增长。“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如果经济增速降低,所有的资产收益率都会下降。”鲁政委表示,尽管中国目前也面临经济减速的风险,但是能在未来保持较快增速的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是最重要的市场,外资银行对此心知肚明。
张在荣对本刊透露:“尽管运营环境充满挑战,星展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表现,2011年的净利润翻倍增长,首次突破5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大陆已经晋升为星展集团的第三大收入贡献市场,仅次于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星展集团主席佘林发认为,星展银行要成为领先亚洲的银行,就必须成为中国市场的关键成员。在计划增资近六成的同时,佘林发透露,星展银行正考虑进一步拓展中国中西部市场,不排除通过参股当地银行实现对华业务的快速拓展。澳新银行集团总裁邵铭高先生在出访北京时表示,通过对澳新中国增资,将进一步加强在中国市场的网点建设、人员招募、产品开发和业务拓展。
邵铭高说:“中国市场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市场,亚太地区的业务正在稳步发展,计划在2017年对集团的利润贡献占比达到25%~30%。”
本刊记者从澳新银行公关部了解到,在未来的五到十年内该行计划将其在中国的服务网点增加到20家,澳新银行今年3月获批零售银行本地居民人民币业务,这意味着澳新将可以提供包括人民币存款、按揭贷款、银行保险及财富管理等银行业务。
外资银行在过去的几年里努力拓展中国业务,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选择设立境内法人机构,已完成这一步骤的则继续在中国开设分行。
5月30日,瑞士银行宣布其北京分行已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转制为本地注册的外商独资法人银行,预计将于2012年第三季度正式开业。
瑞银以投资银行和私人银行闻名,转制为法人银行,意味着瑞银正式杀入国内银行业市场。比如,瑞银将为企业客户提供中短期票据,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结构性存款产品。瑞银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对外界表示:“成为外商独资法人银行,我们能够扩大业务范围,把握市场机遇,并进一步提高瑞银在中国的竞争力。”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外国银行在华已设立39家外资法人银行、1家外资财务公司,另有77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4家分行,181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
其他投资机构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拓展提供了侧面佐证。根据美国研究机构EPFR Global提供的数据,美国的基金经理今年前5个月已经在中国股市投资了25亿美元,2011年则撤资26亿美元。业内人士承认,中国两位数高增长的时代可能已经结束,但中国的长期增长前景仍然好于其他市场,应该能够继续提升利润。
金融改革利好外资业务
中国正在进行的金融市场改革为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契机。决策层正在透露出放松资本流动管制的市场化信号。市场认为,外资银行增资频频获批,展现出对外资更加开放的姿态。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哈继铭表示,资本账户管制的放松,在朝着最终取消资本账户管制的方向迈进。
外资银行以往的注册资本多以外汇注资,现在他们则是以人民币直接增资。近年来,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逐步开展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及人民币离岸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外资银行更容易获得人民币。
目前在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人民币业务已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相比用美元增资,用人民币增资可以减少汇兑损失、节约审批时间,其优势显而易见。
香港金融管理局6月14日宣布,从2012年6月15日起,香港金管局会应个别银行的要求,接纳符合资格的证券作抵押品,向有关银行提供有期人民币资金,并称正与大陆进行谈判,放松对零售人民币业务的限制。此举是香港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最新举措。中国大陆与香港在去年11月宣布,已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规模提高1倍,至人民币4000亿元,目的是扩大为缓解外资银行获得人民币压力而建立的人民币资金池。近期伦敦明确表示,要成为人民币离岸交易的“西方中心”。
中国金融业正在逐步放开的混业经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外资银行也是利好。“这意味着金融业务正式进入了外资银行擅长的主战场”,鲁政委说。
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净息差是它们的主要利润源泉。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去年的利息收入分别占到这两家银行总收入的70%和81%。而美国银行只有48%。《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文章说,由于政府设定了高额存贷款利差,银行每贷出1元钱都能稳赚一笔不小的利润,这等于是拿到了一张印刷钞票的牌照。而利率市场化之后,净息差的收窄会影响国内银行的利润。
与国内银行不同,由于外资银行在中国不具备网点优势,因此难以像国内银行那样主要靠存贷息差盈利,外资银行多以中间业务和金融市场交易业务为主要盈利点。显而易见,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有利于外资银行。
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加深,外资银行能够开展的业务越来越多。按照去年5月第三轮中美战略对话的承诺,中国将向外资银行开放中国基金托管业务。
证监会基金部主任王林日前透露,近期不少外资银行已经在积极开展基金托管业务的市场调研和准备。他同时指出,外资银行在资产托管、基金公司中后台业务外包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按市场份额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比国内银行快多少。按资产计算,截至2011年底,外资银行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仅有1.93%,过去十年仅增长0.11个百分。但因此就低估了外资银行未来的竞争力就大错特错了。
多位外资银行人士认为,导致外资银行份额较少的主要原因还是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够、在准入上审批较严。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外资银行高管对本刊表示,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是以扎根为主,有着长远发展目标,不会轻易为了抢夺市场份额而去激进发展。
“这几年外资银行表现不突出,但是未来几年国内银行需要提高警惕,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外资银行开始进入他们擅长的领域了。”鲁政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