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VC的自述:投早期的“少数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01:05 来源: 一财网“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这是罗思磊(化名)对自己10多年来坚守早期投资的一个总结。
然而,这份坚守却并没有给他带来丰厚的回报。“做VC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更像是个创业者。”罗思磊这样总结。看着周围的同行前几年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退出收益,这种好日子却一点都没跟他搭上边。
“一般做早期投资等个10年是很正常的事。”罗思磊向《第一财经日报》解释,投资的项目一般前3~5年是投入期,碰上运气好点,第四年或是第五年可以开始盈利,然后再过2~3年才能确立行业地位。
“按照这样的时间表,一个项目从VC投入到退出不熬个8年根本出不了成绩,而一个投资早期的基金也往往要到7~8年才能看出整个基金的业绩究竟如何。”罗思磊指出,“没办法,这就是做VC的宿命。”
但这种宿命也让罗思磊承受着不小的压力。“不瞒你说,我们一期美元基金10年存续期,今年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现在手头上一个退出的项目也没有。”罗思磊坦言,而这也让他承受着巨大的退出压力。
不仅如此,来自新基金募集的挑战也是一道坎。据罗思磊描述,其所在的投资机构的一期美元基金是在2005年募集完成,当时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市场相当认可,一期的募集非常顺利,但当2008年准备募集二期基金时,却因为金融危机的不期而遇跌了个大跟头,资金被抽调得很快,最终只募集到计划的三分之一。
而现在的情况则更糟糕。罗思磊指出,目前想要到海外去募资投中国的早期项目,根本不行。美国主流LP看到在中国绝大部分的投资都是短期靠二级市场赚差价,这种在他们看来根本无法持续的做法也让他们开始不相信中国市场会有投资人静下心来做早期投资。再加上罗思磊所在的一期美元基金到目前为止尚没有退出业绩,LP更是不愿意再继续加注。
眼看着二期基金也已投资得差不多了,手中无粮的罗思磊也有些着急,现实环境的变化逼迫着他想到了人民币基金。
然而,这条路走得也并不顺畅。在接触了国内诸多的个人及机构投资者后,罗思磊发现在中国如果要把基金存续期定在10年,根本没人愿意投。“创业板刚推出的时候,国内许多人民币基金都是‘3+2’的做法,投资人都恨不得今天投了企业,明天企业就去交上市材料,后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调整,才逐渐转为‘5+2’,现国内VC的人民币基金的主流做法是‘6+2’,但对我来说还是短了点。”罗思磊有些无奈地表示。
试图再向LP争取机会的罗思磊因为资本市场的波动似乎又看到了曙光。鉴于目前二级市场的疲软态势,投资机构纷纷对外宣称转移战场,将目光投向早期投资,早期投资从边缘化到逐渐成为聚焦的主流,这似乎给罗思磊带来了新的转机。
但在与同行的实际接触中,罗思磊却发现现实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大家还是说得多,做得少。”罗思磊感叹道,“一般投资机构转做早期比较难,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来适应。”
他指出,由于投早期项目往往收益无法在短短几年内体现,而一般基金受存续期期限的影响,故无法在短时间内调整投资策略。即便重新募集一个小规模的早期基金,鉴于早期投资的“游戏规则”与成长期甚至Pre-IPO完全不同,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磨合。
问题还不仅于此,最关键的还在于人。“投资早期对投资人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其对于投资项目所属的行业非常懂行,有一定的行业资源及人脉,且能判断行业趋势。这对一些擅长以投行方式投资Pre-IPO项目的投资人而言,并不是一件易事。”罗思磊强调。
此外,对于不少投资人而言,投资早期的收益也往往低于后端的投资,投资人不见得乐意。“投早期的基金一般规模并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GP的管理费收益。”罗思磊指出,“另一方面其投资回报也会比预期差。比如投资Pre-IPO项目的基金往往是三年一个基金,三年有一轮回报,但投资早期干的却是发不了大财的活。”
即便如此,罗思磊仍然很满意现在的状态。他说自己就像是个消防员,除了定期参与被投企业的董事会以外,为企业招聘优秀人才、介绍行业资源都是家常便饭的事,经常企业一个电话,他就得马上想法子“救急”。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他还刚和他的团队在为其之前投资的一家企业准备新一轮的融资材料。“材料需要英文版本的,企业那边都不太擅长,我们反正熟悉这块业务,也就揽过来帮他们做了。”罗思磊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