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贾康:营改增的改革前景比较明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15:21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2012年5月25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1世纪中国资本市场年会”在上海召开。以下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发言内容。

  贾康:谢谢主持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有一些机会参与讨论,都是作为研究者,在研究的基础上中肯地和远见地认识一些问题,今天我们的主题 “寻找向上的力量”,从眼前看到中长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已经越来越为各方面所理解和看重,而资本市场它的相关的各种决策,包括市场主体的决策,也包括监管部门决策层的决策,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先看大势。我们在研讨当中可能还要在看大势上寻求一些基本的看法,在开拓视野下把握趋势和导 向的这样一些基本认识,回到我们自己的决策上面,前面两位演讲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这个问题,有的是运行角度,有的是制度角度,我想在主办方提出的财政政策取向和营改增方面谈一些基本看法,这也是在大的复杂局面之下按照寻找向上的力量这样一个积极进取的导向来认识问题,值得探讨的一个方面。因为我们总 体来说按照中央的基调稳中求进,实际上就是承认现在面对的在外面是欧债危机巨 大的不确定性的复杂局面,国内在原来粗放型经济这种基本运行模式难以为继加快增长方式当中,稍微调得感觉快一点,加上外部的作用,下滑快一点就人心皇皇,各种压力迅速体现出来。所以政策框架现在我们还需要把握。刚刚宣布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实际上预调和微调这个概念早已提出,它已经在去年11月之后屡次 出手。现在前景不是太明朗的情况下,官方不会涉及到政策定位表述,而财政政策相对来说在它的表述和它的实际内容的一致性方面更没有什么微妙之处,就是要按照积极财政政策,而实际上经济学上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这样的基本定位和货币政策做 搭配,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增加有效供给,住社会成员弱势群体等等。这样一来我们在财政政策方面它的取向上是不是可以做这样的归结,重点在若干年陆续展开的论点方面,更加地给出鲜明地导向和预期方面的信号。支持经济增长方面,我们现在看到表述上更强调支持实体经济,这个跟去年下半年以后的金融形势有关,特 别是局部地,像温州这样的,它成规模的企业,几十家企业的掌门人在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出现跑步,局部的危机事件,是振动全局的,我们看到在做了应急处理平息事态之后,决策层强调支持实体经济,任何金融包括资本市场的运行,最后归宿一定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升级换代。财政政策在这个方面 更强调发挥自己的所谓调控功能,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层面的政策融资,要支持结构优化对于整个实体经济这方面的推进作用。同时迎合社会诉求,也是体现我们整个构件和谐社会导向里面年年要说的,改善民生,这里面还有很多的事项,像我们年度的重点,一个是继续支持保障房建设。这方面有很多讨论,几年内如果几千万套廉租房为主的保障房,可以用 的话,我个人认为房地产调控新 政双轨统筹有效供给可以体现为大体产生支撑作用,而顺理成章地应该是在市场这方面淡化所谓行政的严厉措施,淡化行政手段让市场的配比机制按照它的逻辑更好地发挥出来。现在我们已经看到有了这样前期的一些事项,而且陆续地保障房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调控部门在各种力量综合作用之下已经开始了,我觉得这是理性的 正确的,比如对第一套房信贷,就是从农村区域进入城市区域的人,以及在原来自己没有象样的住房,他显然是带有刚需的人,对于这样的需求,第一套房哪怕没有户籍也要住下来,等等这样的应该要区别对待。还有一个是配套措施,等等这些都和改善民生有关,财政政策显然在这个方面要积极地审时度势,有所贡献。另外在 支持实体经济、改善民生、优化结构导向之外,财政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支持改革的深化。我非常强调中国任何一个短期调控的问题都必须结合中长期问题一并考虑,任何一个短期考虑要和中长期化解矛盾结合起来考虑。

  现在在政策重点方面可以简单归纳几点具体化的。第一,要进一步把结构性减税这个文章做足,虽然社会上也有觉得结构性减税还不够意思,为什么不全民减税,为什么强调结构性?我觉得理性地考虑问题,你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起减,在当前一定 要特别注重,首先把结构性减税的文章做足,我们后面要再稍微展开一点讨论营改增,就是结构性减税的重点。另外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去年财政已经给出了有一定力度的安排,每一家具体的企业由此得到的实惠还是有限的,充其量你把5000—20000之间的空间,按10%的实际汇率算,不就1000多的实惠吗?这 个企业就因为这点钱能做大做强吗?我觉得能不能跟上一个更有利的融资支持的力量,这个问题更复杂,这也说明任何一个财政问题单独它本身来讲,往往是有局限性的,但是它是必要的,还有其他东西在一起配套。还有我们现在在进口环节,确实有很多的政策优化的空间需要进行把握,至少有六七百种进口品要降低关税,也 涉及到高端的消费品,我不太赞成用奢侈品的概念,用这个概念马上讨论就带上政治意味,把经济问题容易意识形态化,中国高端的消费品区别对待的情况下也是有一定的降税空间,如果更多地利用国外的产品,我们何乐而不为。区别对待降低关税的工作进一步往前推,它当然也会对我们利用这些进口品的企业,一直到最终消 费品的这些相关主体带来他们的受益和实惠。

  还有中国企业层 面的创新活动,这个跟资本市场很多分析密切相关,和国际经验在中国的运用,怎么样真正把中国的走进创新性国家,从微观主体发动机这种分散状态下的力量,让它真正有活力不断往前冲,创造新局面,财税显然要发挥自己的支持作用。比如说早就规定企业如果能够利润说清楚,它的研发投入是多少,需要有它的财务信息的 证明,只要能够证明研发投入,财政就要给它150%的所得税。但是很多阶级据我了解,它就是没有把这个事情做通,这方面有企业自己的问题,也有相关的管理 部门冷落的问题,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交流取得认同的过程推进遇到阻碍。诸如此类的东西不展开说,但是方向上结构性减税发挥的作用,我们要放在第一位说它。另外,支出在统筹兼顾概念下,民生的事情,建保障房到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投入,政府系统的教育投入要达到4%,还有一些基础设施必须改造的重点项目,把它作为重点来支持。

  另外营改增改革,它是一个典型的在减税,以支出增加重点方面投入的同时,带有制度创新意义的重大事项。营改增我们稍微展开一点看看它的意义,上海已经启动的营改增的改革,首先是带有明显机制转换的实质内容,结果来说它一定是一个减税的结果,中央领导同志在这边主持了专题 的座谈会,从面上的数据来看,在上海大概一年要产生几十个亿的减税的实际的效应,企业层面得到的这几十亿的税收负担的减少是怎么得来的?是一个新的机制,原来的营业税覆盖的建筑安装交通运输和第三产业的那些主体,他们如果自己认为有能力有潜力做专业化细分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意做,为什么?这样就出现了重 复纳税这个机制对他们的制约,他们宁可按照小而全大而全的组织机构运行,这个就阻碍了提高第三产业服务质量方面的活力的来源。现在的中央对上海明确要求的打造几个中心,包括现代服务业中心,金融物流中心等等都和这个机制产生了直接关系,促使上海决策层在上海先行先试,这个改革利用这种新的机制,它带来的效 果就是企业可以无所顾忌地放开手脚做专业化细分,不再担心这样一来造成重复征税对自己的约束,谁有能力有潜力更好地利用政策导向和政策空间,谁就可以更好地体现为做大做强,它和市场机制有一个很好地内在契合。这个不是简单地表面上看起来有减税效应,更深刻的内容是中国要解决自己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它是一 个代表性的带有长远影响的改革事项。它的内在逻辑,上海先行之后,其他地区怎么办?我们现在可以注意到,其实对改革在认识方面形成共识的趋势很明显,我们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不同意见但有实质性论据说这个改革有问题,没有这种声音,剩下的问题就是其他地方是不是需要跟进,怎么跟进,我估计在上海旁边的江苏浙江 长三角发达地区,它势必要比较快地给企业一个预期,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上半年这个预期就应该比较明朗化,江苏浙江这方面怎么办,最大的可能性它说我们也要跟进,否则它不给这个预期,这些形成辖区内的企业就会考虑干脆我们把注册地弄到上海去,这是江浙两地决策层很顾忌的。另外其他地方,同样中央在功能区概念 上,定为重点开发区,就是要进一步升级换代的环渤海区域已经传来消息,不长的时间我们会看到这方面跟进的动作。另外我觉得从逻辑上来讲,其他地方早晚都要跟进,因为营改增的链条从原理上来说是要覆盖整个统一市场才能贯通起来的,既然没有共识方面的实质性的障碍,无非就是其他地方,从逻辑上来讲珠三角方面也 是迟早要动的,其他的中西部地区,经过若干年,这个改革的前景是比较明朗的。最后我们整个统一市场就是一个用增值税的抵扣链条覆盖整个的企业之间的流转税纳税关系的全面贯通的情况,它会在以后很长的时期内促使第三产业更好发展,继而提高服务的性价比和提振消费,这个提振消费又直接联系到我们现在的大政方 针,如果经济高涨期还是低迷期都要以扩大内需作为一个立足点,这个是很重要的向上的动力,所以这是一个我们要正面看到上海先行先试营改增改革的一套认识。

  同时要说清楚,上海的方案我个人认为还带有试错的特征,要试点,必须在一个粗线条的方面先做一套调整,它在税率方面按照原来已经有的标准税率和其他的税率又增加了两项,现在听到的声音仍然有一些细分行业,比如说交通运输行业说没有得到实惠,甚至个别企业说我们这个负担感觉没有降,还上升了,我没有做很细 致的一线的调研,仅仅是作为一个研究者来推测这里面的可能性。第一,得到实惠的企业没有必要出来大叫大喊。在上海减轻几十亿税负里面覆盖面比较大的区域。另外一些企业,由于自己种种原因,在专业化细分方面能力和潜力不足,没有像有些企业感到明显实惠,这个时候它有可能会发表一些议论。还有一些企业在自己客 观条件综合到一起之后,它就找不到利用这样一个政策实现自己升级换代具体的方案,它可能就更表现为强硬地抱怨,都说有好处我怎么感觉不到。但是到了某些细分的行业,如果整个行业普遍地反映,比如说交通运输,觉得抵扣是很少的,这个情况如果经过调研认定之后,显然需要调整现在的方案,所谓试错就是要进一步动 态优化,初步地方案。上海的官方表态,要采取过渡性地办法,用一个基金把受到明显制约没有得到实惠的细分行业的企业给一个通盘地辅助,这些事情都是技术性地处理,不阻碍我们改革推开大的过程。

  总体来说,我认为要说到营改增,还是应该充分肯定在中国现在实质性的改革多少带点稀缺性的情况下,是我们改革领域里面的一个亮点。18大之前,官场的潜规则必然引出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在这个情况下更要推动实质性改革。所以我觉得对于上海先行先试,其他地方表态愿意跟进的改革,我们应该总体上给予更多的鼓励,企业方面要更积极地跟管理部门互动,解决具体问题。正面的效应我认为逻辑清晰,所 以值得期待,而企业层面,考虑到积极进取,应该是采取一种乘势而上的哲理,既然中国的统一市场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市场需要税率进一步改造,整个的市场环境需要更好地公平竞争和减少不合理的因素等等,这样一些综合导向,形成的改革事项我们企业是不是要更好地跟踪它的进展,把握自己相关的这方面的机遇,这 样也就是把握了我们主题所说的向上的力量,这些想法还很粗糙,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