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行手握九成基民 渠道收窄小公司雪上加霜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12 08:01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姚博海 北京报道

  “靠天吃饭”成为今年基金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原本因为市场惨淡而遭遇“股债双杀”的基金公司们不得不再面临银行的“变脸”。最近有消息称,商业银行将有可能调整每月基金托管和新基金代销数量,若如此,对于高度同质化的基金业而言,“洗牌”在所难免。

  PART1事件背景

  “我听说农行可能会将每月新基金代销量缩减至2只。”一位上海基金公司销售总经理表示。该基金经理表示,明年的销售形势将更为严峻,尽管公司明年计划发行基金总数量相对今年并没有太大增幅,但一旦商业银行同时采取基金代销限制,原本已经拥挤的银行渠道争夺战将更加激烈。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1月9日,今年以来银行共托管新基金172只。其中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分别托管36只、36只、34只、24只。平均每月托管基金数为3.6只、3.6只、3.4只、2.4只。若按照每家缩减至2只计算,仅四大银行的新基金托管量就缩减38%。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银行销售经理表示,银行缩减基金代销份额在情理之中。“基金业务在银行整个业务体系中的分量并不大,但基金发行却是一个‘体力活’。在今年整体行情并不好的情况下,基金发行数量增加了,平均发行规模却下降了,银行负责这块的人手并没有增加,但是任务却更重了。”

  据Wind统计显示,2010年全年银行共托管新基金151只,初始发行规模总计3128.64亿份;2011年截至11月9日,托管新基金上升到172只,但初始发行总规模却下降到2311.47亿份。

  上述银行销售经理告诉记者,由于新基金发行困难,其所在银行甚至已经摊派每个员工认购基金。据他介绍,每个人直接在工资里就扣掉了1万元认购基金。“现在基金销售几乎都停滞了,来银行办理业务的客户很少会认购新基金,我们对基金销售也没什么动力。”该经理坦言。

  在新基金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募集规模却在不断下降。基金公司为什么会“赔本赚吆喝”呢,本报就此采访了几位业内人士。

  PART2追问

  Q1:有消息称,明年大型商业银行将减少基金托管和代销份额。这种情况是否会出现?如果出现,对于基金业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Q2:今年基金行业总体表现并不理想,但新发基金数量依然有增无减,而首发规模却在下降,这种做法会对整个行业产生怎样影响?

  Q3:在与银行等代销机构的合作中,基金的弱势地位是否有办法改变?基金公司自身应作出哪些改变?

  PART3业内解答

  南方某基金销售经理:

  A1:我还没听到这方面很准确的消息。不过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是肯定的。目前,老基金不断被赎回,导致为了维持市场份额整个行业每家公司不得不跟着发新基金,银行因此掌握越来越多的谈判筹码,要价也越来越高,对整个行业来说没有一点好处。

  某合资基金市场部总监:

  A2:我觉得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券商集合理财、信托、阳光私募、银行理财产品,它们所做的产品都是广义上的基金产品,这些都对整个基金行业产生分流。因此,在与银行谈判时基金公司往往缺少话语权。

  A3:每家情况都不太一样,可能还是要看具体情况。业绩好的大基金公司产品应该还是不用担心渠道问题,保险系与券商系的基金业有可能依靠自身股东渠道进行发行。银行这样做也是对行业一个促进,用业绩说话是最有效的方式。

  农银汇理:

  A2:今年新基金首发规模下降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A股市场持续下跌,基金未显现“赚钱效应”;二是渠道密集发行。经济发展有周期性,证券市场有牛熊交替,基金行业目前出现的规模下降现象也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现象,我们并不能因此对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失去信心。

  A3:六十多家基金公司、172只新批基金、屈指可数的银行渠道,渠道资源的稀缺性不言而喻。渠道的拥堵必然引起成本的增加,但每家基金公司根据自身的实力,能够承受的成本是不同的,在这样的竞争中小公司通常处于劣势。针对这种现象,基金公司都在直销和电子商务上加大了投入。

  PART4第三方视角

  “一部分基金经理会认为是市场造成了目前的状况,但市场是有周期性波动的,这一点他们应该早就预料到。另外,基金公司普遍认为,在低迷的时候多发产品,未来增长才会更快。”

  在好买基金首席分析师曾令华看来,银行减少代销新基金数量势必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冲击,但就目前来看,基金公司并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案。“银行掌握着90%的普通投资者,而这些投资者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客户群。很多人去银行买基金还是出于对银行的‘信任’,未来理财产品的主要购买渠道还是在银行。目前来看,网上支付只能成为一种辅助手段。”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