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光伏产业苦盼政策甘露 依赖出口是软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02 00:31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孙永剑

  对于当前全行业的困境,专家指出,只有大力挖掘国内市场,才能吸收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其实,无论是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还是开拓国内市场,如果没有法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很难有较快的发展

  年根将至,一度风光无限的中国光伏产业(太阳能发电产业)正在遭遇“严冬”: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这是全行业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近日,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赛维陆续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四家公司共亏损2.9亿美元。

  就在整个行业正经历大起后的大落时,美国决定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随后,欧盟又传出消息称,拟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反垄断等措施限制中国光伏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以缓解其经济危机。

  有媒体称,我国光伏行业已身陷囹圄。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近日,据赛迪智库光伏产业研究所调查,我国半数以上的中小电池组件企业已经停产,30%大幅减产,10%-20%小幅减产或正在努力维持,并已开始不同程度裁员。有媒体报道称,今年下半年我国中部某省十多家多晶硅企业中仅有1-2家维持生产,其他都已停产,裁员人数达到2000人。

  另有消息称,为了应对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作为企业过冬的准备之一,国内四大光伏产业巨头之一的尚德电力,已准备了1000万美元的人员遣散费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光伏分析师指出,1000万美元如果全部用来支付初级管理层的薪水和补偿,有可能会涉及到百名以上的人员。

  梦断“宝山”

  “这是全行业的危机,与几年前全行业膨胀性发展形成了鲜明对照。”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回忆道:“这几年以来,做电气的、做饲料的、做家电的、做地产的、做眼镜的、做五金的,都纷纷跑到光伏行业里来,以为这是座“宝山”。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做事情总是这么盲目,使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电风扇市场走俏,于是大家一窝蜂去生产电风扇。后来又发现洗衣机好卖,于是扔下电风扇又去生产洗衣机。连生产线都没有,就是随便找来一些下脚料,然后利用手头一些简陋的工具在简陋的厂房里叮叮当当地干。结果是,大量产品粗制滥造,库存积压严重。”

  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发生在浙江温州信泰集团。信泰集团是温州最大的眼镜生产商之一,该集团老板胡福林曾是温州的“眼镜大王”,最终拖垮信泰的,却是几乎陌生的太阳能光伏产业。2008年,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拿出4万亿元以刺激经济摆脱金融危机。信泰集团从银行获得超过10亿元贷款后,胡福林头脑一热,一举斥资6亿元,进军光伏产业。企业规模迅速膨胀数倍。

  但从今年初开始,为减少坏账,各家银行开始全力回收中小企业贷款。于是,断贷像一场噩梦,突然降临到中小企业面前。银行贷款“断供”之后,胡福林发现,自己已身背八九亿元的债务,本来期望用银行贷款偿还民间高利贷,却失去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源头。

  “更严重的是,这些光伏企业当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没有几家,更多的企业都是做代工。在市场好的时候,尚有一定生存空间;一旦市场转冷,很多企业就不得不关门大吉。”太阳能光伏网主编周荃说,他指出,目前光伏业已经到了低谷,价格太低了,导致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崩盘的趋势。尽管这几年我国光伏业飞速发展,但有数量无质量的发展模式,很容易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

  知名经济评论员陆新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所谓的中国光伏企业只是光伏产业里面的“富士康”,赚的是代工的钱,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进行反思,把握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

  依赖出口是软肋

  专家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在经历了持续5年(2006年-2010年)的爆发式增长期,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基地,但也暴露出来诸多软肋,其中之一是,我国相关企业的销售严重依赖出口。大禾咨询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达8000兆瓦,占全球产量达50%,其中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仅有400兆瓦,剩余7600兆瓦全部出口,出口比例高达95%。

  这种超高比例的出口依存度令我国光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打折扣。一个不利的信号是,今年以来日益严重的欧债危机,令全球主要光伏消费国德国、意大利、捷克等欧盟国家开始削减光伏财政补贴。

  据公开信息显示,德国于今年2月宣布,如果当年光伏装机容量超过3.5GW(千兆瓦),那么装机量每增加1GW,光伏补贴将下降3%。今年6月,意大利宣布原有上网电价补贴将削减至11%。今年11月,捷克宣布将对已建的光伏电站增收26%的税费。

  另一个不利的信号则是,今年10月,美国企业向美国商务部提交申请,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进行立案调查,虽然最终美国决定暂缓立案,但中国光伏企业的出口环境已大大恶化却是不争的事实。

  银河证券一位行业研究员指出,受欧洲需求萎缩和美国“双反”调查的交织影响,我国光伏企业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需求的急剧萎缩,国内光伏企业被迫出现了大面积停工的现象。据广发证券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11月17日至23日一周内,四川新光硅业和万州大全同时宣布停产技改或检修,这令国内多晶硅开工企业降至不足4家。

  大禾咨询董事总经理程建辉认为,太阳能行业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时刻:一方面这个行业属于新能源行业,投资炙手可热;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的光伏行业由于盲目建设、粗放扩张,目前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的利润下降很快。

  亟待政策扶持

  对于当前全行业的困境,专家指出,只有大力挖掘国内市场,才能吸收消化快速增长的产能。其实,无论是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还是开拓国内市场,如果没有法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很难有较快的发展。

  放眼国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光伏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享受了政策扶持。比如日本、美国及欧洲等国家,都有鼓励光伏发电上网的优惠政策。投资建一个太阳能发电设施之后,用户可以无条件接入电网,所发电量既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高价卖给电网从而享受电价补贴。

  相比之下,我国在政策扶持方面仍然存在空白。我国一直没有实施《上网电价法》,相关光伏项目的立项、补贴等审批也很严格,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在中国,想做一个发电项目需要国家批准,也就是通过发改委审核,至于电价多少也是依照项目来审定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政策标准。尽管我国在2006年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但由于这部法律中“上网电价”多为概念性、框架性的政策,因此到目前为止,电力部门还没有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国内已经建成的示范项目也还是按照试验项目并网。

  专家建议,具体政策可以参照国外成熟经验,如对符合条件的光电建筑应用予以补助,以部分弥补光电应用的初始投入;对光伏发电以优惠价格予以全额收购,对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予以税收和信贷上的支持等。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