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近八成MBA案例企业倒下 企业竞争力藏危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28 22:20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报量大质低 中国企业竞争力潜藏危机
本报记者 董新华报道
据官方刚刚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全球排名第6位跃居到第2位,年均增速11%。根据世界银行计算,中国对世界GDP增量的贡献率已经超过20%,高于美国。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却出现恶化倾向。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曾经被用作MBA案例的中国优秀企业,现在已经几乎倒了80%。”这是近期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的“深度思考”论坛上,中国战略管理专家、交大战略研究所所长、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孟宪忠做出的论述。
量大质低的企业竞争力
“入世十年来,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和企业表现都不错。但我们是否真正吸取了真正的教训,是否还有改革的意愿和追赶的动力呢?”埃森哲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王波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大,增速快,但质量不高,结构也不合理。同时,虽然某些中国公司已处于同行业的世界前列,但在价值创造上却远远落后。“只有意识到差距,才能真正做到世界领先。”
孟宪忠认为,无论是大企业突如其来的轰然倒塌,还是国内企业走出海外后的无力竞争,种种看似相互无关的企业衰败间其实都有规律可循——误读的“负竞争力”正令诸多中国企业步履维艰。
在许多人看来,规模大、产值多,就是“世界一流”。规模大小固然是衡量企业好坏的重要指标,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世界一流企业也通常具有较大规模。然而从长远看,企业之间的竞争注定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当一个大企业失去了创新能力,提升发展自己的能力,规模反而将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碍。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地加大并购步伐。国有企业的全面改革,给企业并购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问题在于,虽然并购的机会和行为都很多,但真正能够通过并购使企业获得更好、更快发展的并不多。更多的企业并购行为,是为了单纯的资产规模扩大、土地资产增加,完全是为了做“量”,而不是做“质”,只为了眼前利益,而没看长远利益。
培育“本质”核心竞争力
“中国企业竞争力构成的三个方面都在恶化:信用在恶化,创造经济剩余能力在恶化,创新在恶化。”孟宪忠指出,特别严重的负竞争力如同毒品,如同体育竞技场上兴奋剂,可以让人们得到快速收益和一时欣喜,从而给企业继续在错误道路越陷越深的思维惯性,最终形成上瘾性的路径依赖。
有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企业发展质量的提高,培育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具体说来,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具备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应该成为一流企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其次,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具有一流的管理水平和较高的资源配置水平。当前,一些企业管理链条过长,集团管控能力弱,缺乏对重要子企业和境外资产的有效监控和管理,重大资产损失时有发生。
同时,世界一流企业应该具有一流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一定会致力于实现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内企业应该大力实施和谐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治理、融合、绩效、沟通机制,努力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表率,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表率,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表率。
“面对着中国企业负竞争力泛滥现象,我们呼吁企业经营者们要平衡企业的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切记企业的本质竞争力是内在的信用、创造经济剩余的能力、创新能力。企业必须诚信,我们欠缺的能力必须补上,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繁荣,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切记所有的捷径都是弯路,用负竞争力一时获利无疑剜肉补疮、饮鸩止渴。”孟宪忠表示,“我们也呼吁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公平合理、法制健全的政策环境,少一些乃至杜绝对企业的负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