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建议发展休闲经济取代假日经济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1-23 03:57 来源: 经济日报近期可谓节日扎堆,圣诞刚过,元旦就如期而至,紧接着就是农历春节——接二连三的节假日着实带火了商业、餐饮、旅游等市场的消费,又是好一幅假日经济欣欣向荣的景象。
说起“假日经济”、“黄金周”,大家都不陌生。这个伴随着节假日而生发的消费经济模式,有着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在节假日期间爆发式的集中消费,比如在空间上人流、物流、资金流大范围的聚合流动等。但在历经10多年的“黄金周”实践后,已有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在思考,如何将假日经济在拉动内需上的“脉动”式作用,向发展休闲经济、为拉动内需提供持续动力的层级迈进。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假日经济”,是伴随着第一个“黄金周”出现的:1999年9月我国决定增加劳动者的休假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由于长假为居民消费、休闲度假提供了充裕的时间,期间多个行业生意火爆,为假日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旅游消费成为假日经济中最早受益也是最活跃的产品形态之一。随着商业和餐饮业的逐步发展,种类繁多的商品及服务产品不断出现在节假日市场上,进一步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短期内对消费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统计显示,2011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出游超过3亿人次,同期全国零售和餐饮消费总额高达7000亿元,无论是出游人次还是销售总额,均创下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假日经济对内需的拉动作用到底有多大,也引发了不少思考。有的专家认为,假日经济只是一种“集中爆发”式的消费繁荣景象,只是将年度消费总量进行了再分配,辩证地看,它对整个年度总体消费的增长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之前的1985年至1998年,14年间旅游业年收入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1999年实行“黄金周”制度后,旅游业年收入的增长也基本在10%到13%左右。因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假日经济对旅游消费的拉动作用,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显著。
此外,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当我们看到假日经济风光无限的这一面时,也不能忽略其总体粗放的另一面。最明显的还是旅游业,短时间内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高强度的聚集流动,直接造成了景区人满为患,交通拥堵不堪,不仅让旅游品质大为下降,甚至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古迹。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假日经济对内需的拉动作用?一个根本路径,就是“扬长避短”,通过发展“休闲经济”来取代假日经济,将更有利于各种消费资源的合理配置,破解假日集中消费导致的结构性矛盾,继而促进休闲产业的健康发展。
从更深层次来看,人的休闲需求的满足,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更是一种人文行为。它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假日消费方式,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休闲经济的发展。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就将休闲作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设立中国旅游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这表明我国已从战略层面上确定了未来休闲经济的发展目标,并已将其作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新引擎。
不难想象,在休闲理念的指导下,借假日经济既有之势,促休闲产业乘势而上,未来我们面对的可能不再只是“黄金周”,而是持续欣欣向荣的“黄金季”、“黄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