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大教授张培刚辞世 最后时光不忘读书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1-30 15:51 来源: 汉网-武汉晨报本报讯 (记者黎清 通讯员华萱)昨天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决定下午4点半举行“授予张培刚华中科技大学终身成就奖”的颁奖仪式,这是该校第一次颁发该奖。遗憾的是,颁奖仪式前两个半小时,张培刚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8岁。
张培刚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1913年,张培刚生于湖北红安。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1945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他名震哈佛,和韩德培、吴于廑一起,因成绩优异被中国留学生称为“哈佛三剑客”。张培刚的博士毕业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1946—1947年度哈佛大学经济学专业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1946年夏,张培刚回国,1952年底调至正在组建的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上世纪80年代,《农业与工业化》被当作“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张培刚则被尊称为“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发展经济学之父”。
1998年,在张培刚带领下,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取得培养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的资格,张培刚也在85岁高龄成为博士生导师。
张培刚主要著作有《农业与工业化》、《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通论第一卷: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发展经济学往何处去》、《新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等。
张老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27日(周日)上午9点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我们本来都在筹划明年为张老庆祝100岁寿诞,没想到……”昨天下午2点3分,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建华收到张老去世的消息时,难掩悲痛。
“最后一次见到张老是在10多天前。当时他正在医院里准备做气管植入手术。”张建华回忆说。当时,张老虽然已不能说话了,但意识依然清楚。1988年,张建华成了张老的弟子,硕士毕业后,继续在张老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张老一直在参加双周研讨会,直到90岁,活动实在不方便了才停止。”每两周一次,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开研讨会,张培刚坚持了20多年。
1995年,张建华和张老合写一篇关于中国经济在亚太经济发展中作用的论文。“张老一般不会合写文章,这样的情况很少。”张建华说。经过反复交流,张建华交出了初稿,张老做了认真的修改。“我收到他的修改稿后惊呆了,他从头到尾改了一遍,满篇都是红字。”张老不但从学术的角度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从文章的结构乃至字词句的用法都进行了推敲。“我忽然觉得自己的语文都没学好。”张建华说。
昨天下午4点,记者赶至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培刚的大舅子谭崇台的家,91岁的谭老表示,刚接到消息,很悲痛,孩子们已经赶过去了。
2009年,谭崇台获得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12月,谭崇台作为张培刚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又参加了第三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并宣读了颁奖词。
说起张、谭两位教授的结缘,还有一段颇为传奇的描述:1944年冬天,谭崇台在哈佛大学遇到彼时也游学美国的胡适。得知他来自武汉大学,胡适立马问:“那你们可知道张培刚?他在这里很有名气。”那时张培刚到哈佛读书也不过3年时间。在谭崇台眼里,“土气、质朴”的张培刚当时不知道凭什么赢得了胡适的青睐。也正是这个“土气”的年轻人,后来成为了他的妹夫——1953年,谭崇台的妹妹谭慧成为张培刚的妻子。
“我。”谭崇台沉重地说。
昨天下午2点04分,协和医院副院长姚尚龙接到一条短信,是张培刚的女儿发来的:“爸爸已经走了。”张老所住ICU医护人员悲痛一片。
该院老年病科管思明教授说,张老国庆期间因为感染住进了医院,其夫人也因身体不舒服,同时住院,不到两周,张老的病情稳定了,不顾医生及夫人的劝说,硬是返回家中,再次在书房忙碌。出院不到6天,10月28日晚,张老被再次送入医院,照顾老人的亲戚说,出院的这6天,他基本上没怎么吃东西,呼吸也很微弱。29日凌晨3点,张老住进ICU。
干部病房护士长夏漫介绍,老人最初住进来,在ICU度过危险期后,意识一直都是清醒的,睁开眼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快回去休息吧。
夏漫介绍,因为张老的颈椎、腰椎以及胸椎都有问题,平时都无法做到真正的平卧,没有住院时,在椅子上度过的时间最多,瞌睡来了就靠着休息一下,醒来继续看书写东西。住院了,考虑到张老无法平卧,护士都会在老人腰间塞一个枕头,将床摇起来,尽量让老人家舒服点。尽管这样,张老每晚的睡眠都不超过三个小时,只要醒来,第一件事是谢谢医生护士,让大家回去休息,第二件事就是问眼镜在哪,他要看书。
(记者邹婵娟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