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垃圾危机迫在眉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0-11 18:52 来源: 《中国商界》杂志文/卢路
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北京,除了有“住房难”等,如今还有“倒垃圾难”。一方面,城市垃圾以年均百分之八的速度递增,比当地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还高,另一方面,政府刚说要焚烧垃圾,市民便群起而攻,几乎势同水火。面对左右为难的情势,当地官员们慨叹:“垃圾焚烧,已经被妖魔化了!”
北京有户籍人口1200多万,但加上外来常住人口,总人口甚至超过两千万。尤其进入新千年以来,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但市政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和投资,基本都根据1200多万户籍人口来制定,一旦遭遇占总量四成的庞大而又流动的外来人口,便捉襟见肘。况且,百姓“粗放型”生活惯了,对于政府早已倡导的日常生活垃圾分类,大多左耳进、右耳出,总难以形成习惯。
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日前向媒体诉苦:目前,北京百分之九十的垃圾为填埋处理,每年约占用五百亩土地。“处理方式过于单一,加之目前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有难度,如果新的设施不能及时建设,四年后,北京将面临垃圾无法处理的严峻局面。
垃圾围城成“七环”
这个题为“垃圾围城,北京——一个摄影师眼中的映像”的网帖仅在天涯论坛上就获得超过13万次的访问和700多条评论。
垃圾填满的几十米深的大坑、生活在“垃圾圈”中的人们、焚烧垃圾的滚滚浓烟、肆虐的蚊蝇和垃圾中觅食的奶牛……网帖中摄影师用图片语言默默讲述着这一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在一张卫星地图上,长年拍摄“垃圾围城”的摄影师王久良用黄色标签将自己拍摄过的非法垃圾填埋场标注出来:在北京中心城区外,密密麻麻的标签已形成了一个黄色的“七环”。
“我自己在地图上标注出来的就有四五百处。”王久良对记者说,这些非法垃圾填埋场主要分布在北京中心城区外一些区县的农村地区。
一辆微型面包车,是王久良追踪垃圾场的“座驾”。在王久良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的两处非法垃圾填埋场。
进村不到2公里,一股浓烈的臭味就扑鼻而来。“这里是一家养猪场,从城里回收泔水,捞出能用做猪食的部分,其余的就送到前面的垃圾场。”王久良指着一大片平房对记者说,在垃圾产业链里,“泔水猪”既是消纳大量餐厨垃圾的重要方式,也是垃圾实现“变废为宝”的重要环节。
穿过养猪场附近的一片树林,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垃圾场进入记者的视线:垃圾场的南西北三面是树林,东面的耕地高出垃圾场大约10米。“非法垃圾填埋场往往都会选择在四面有屏障的地方。”
在北京夏季的滚滚热浪中,垃圾产生的腐败味道几乎让人窒息,密集的苍蝇瞬间将所有进入的人包围。“这里还不是最臭的,有些垃圾场的味道比这还难闻。”
记者看到,垃圾场上堆满了装着垃圾的塑料袋和混凝土块,在垃圾场的一角还有很明显的焚烧痕迹。“这些垃圾场不定期有人过来焚烧,焚烧完后再用推土机推到旁边的池塘里。”王久良说,“光是我们脚下的垃圾就有五六米厚。”
垃圾场的北面还连着一片池塘。“我担心这些垃圾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西面不远就是温榆河。”王久良忧心忡忡地说。
距离这里不到2公里的另一处非法垃圾填埋场则已发生了让人欣喜的变化。虽然垃圾场周围的树木上依然挂着各种塑料袋,但垃圾场大部分已经被沙土掩埋,只有零星新倾倒的垃圾,也没有第一处垃圾场的腐臭味。“大约一个月前,这里的垃圾就已经基本被掩埋了,希望新倾倒的垃圾不是死灰复燃。”
王久良介绍,这些非法垃圾处理场的经营者大多来自四川、河南、安徽等地,他们将城区的垃圾回收,运至农村地区租来的土地上,将可以卖钱的废品分拣出来后,剩余的大部分垃圾都留在原地填埋。“一个垃圾场填满后,他们往往就‘转战’到其他地方,继续着‘租地-回收-分拣-填埋’这一模式。”王久良说,“与这些垃圾相比,最让人痛心的是无良的人心。”
在查找资料和寻访过程中,王久良不断发现秘密,比如垃圾上的灰色利益。“我们住在一个小区里,每个月需要交纳固定的卫生管理费,钱到达物业公司手中,他们有义务处理这些生活垃圾,但是,我看到的是他们收了钱,又把垃圾转卖出去,获取双重利益。大型社区、CBD的垃圾回收含金量是很高的,他们拉出去以后,进行简单的人工分解,把有用的东西全部回收过来,剩下的怎么办?就是偷偷地倒掉。正规的垃圾场都是收钱的,每一车60到80元不等,他们显然不愿意支付这笔费用。”
“北京修筑六环路,挖了无数的大坑,无数的土坑就形成了无数的垃圾场,还有采砂场、烧砖厂取土,形成大坑后,再去卖钱,收垃圾,里面有黑色利益,他们是很小心的,特别不欢迎手持照相机的人”。这样的黑色利益圈,也让王久良的拍摄变得更不容易,甚至辛苦拍摄得来的照片,也被强行曝光。
出路在综合处理
针对城市垃圾处理,目前,国际上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主要有生化处理、焚烧、卫生填埋。生化处理适合处理餐厨垃圾和厨余垃圾,可生产肥料、营养土等。焚烧法适于处理高热值的垃圾,技术成熟,减量化程度高,处理周期短,占地面积小,可产生热能和电能,处理成本较高,需要先进成熟的尾气处理技术。
在北京28座处理设施中,卫生填埋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方式,其可处理各种垃圾,技术成熟,调节能力强,但也消耗大量土地,并且占用的土地不能重复利用。当人们意识到卫生填埋已经满负荷运转、不适合当前土地紧缺的情况下,垃圾焚烧又面临重重阻力。
北京已建成两座焚烧厂,顺义杨镇焚烧厂和朝阳高安屯焚烧厂,市政府确定的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于2010年10月奠基开工,建成后将每日新增焚烧规模3000吨,逐步实现垃圾处理从卫生填埋为主向焚烧和生化处理为主的转变。
任何一种垃圾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垃圾热值能够达到一定水平的,一般会采用焚烧处理,一些灰土类垃圾就多采用卫生填埋,而通常要采用几种方法分别处理不同成分的垃圾,把垃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垃圾综合处理是今后垃圾处理发展的趋势,就是将多种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结合在一起,每种处理技术仅处理适宜的生活垃圾组成部分,包括填埋、焚烧、堆肥等处理方式。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陈永在谈到今年垃圾分类小区时说,将在原有基础新增1200个,垃圾分类达标率到达45%,面临的难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系统建设及衔接工作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北京市垃圾处理结构不合理,以填埋处理方式为主,生化及焚烧处理比重太低,难以适应垃圾处理的发展需求;三是居民的垃圾分类投放正确率还偏低,一时难以改变过去的习惯,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所以下一步将积极完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的系统建设及衔接问题。结合“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调整垃圾焚烧、生化处理和填埋比例,在2012年 2:3:5,实现城区原生垃圾零填埋;2015年为4:3:3,基本满足不同成分垃圾处理的需要,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的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
加快建设鲁家山垃圾分类处理焚烧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南宫焚烧厂等一批焚烧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全市焚烧比例2012年达到20%以上;继续推进南宫堆肥厂扩建工程等一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建设,确保生活垃圾生化处理比例2012年达到30%以上,这都成为北京市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围城之战”,政府要做的还有很多,而你我,又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