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1 14:08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3月19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处加油站前,不少车主赶在凌晨调价前排队加油 3月19日,广东省佛山市一处加油站前,不少车主赶在凌晨调价前排队加油

  中国油价的国际比较

  国内油价的节节攀升让很多消费者心生不满,一个经常被援引的例子是,美国汽油平均价格经过汇率和计量单位的换算之后,大约为7元/升,中国汽油价格已经超过了8元/升,比美国还贵,所以结论就是中国的油价明显偏贵。

  中国油价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价格水平,仅仅和美国相比并不能得出一个全面客观的结论。首先是因为不同国家间由于汇率和成本等因素,即使是同样的商品,价格也会相差很多,即使是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包,在不同国家间的价格也并不相同,不同国家间的油价更是千差万别。其次,不同国家间油价的高低,主要和这个国家石油丰富程度有关,一般而言,主要产油国的成品油零售价处于较低水平,比如委内瑞拉的汽油价格约合每升0.3元人民币,其他如沙特、伊朗、科威特、卡塔尔等国家的成品油零售价格都很低,这些国家的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主要靠政府进行高额财政补贴,而价格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和日本,油价基本上都在每升10元到15元之间,美国油价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偏下,中国油价属于中等水平。如果和“金砖国家”相比,中国油价高于印度和俄罗斯,低于巴西和南非。

  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每个国家的油价形成机制并不相同,油价中包含的内容尤其是税负水平差别很大,税负水平的高低,是不同国家成品油零售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主要石油进口国中,美国的税率较低,税负占零售价格的比重约为12%,其余大部分石油资源匮乏的国家,为了抑制消费者对石油资源的过度使用,减少能源消耗,通常会对成品油价格征收较高的税负,欧洲、日本和韩国属于高税负国家,税收占零售价格的比重在40%到60%之间,税收是政府引导石油消费的重要手段。从税负的角度来看,中国油价的税负水平居中,税负占零售价格的比重约为30%,以汽油价格为例,目前我国1升汽油的价格中包含1元的消费税,17%的增值税,7%的城市建设税以及3%的教育费附加税等。

  中国油价虽然创下历史新高,但如果放在全球范围内来看,客观而言,中国还算不上高油价国家。但是油价之所以引发社会公众的诸多抱怨,原因在于国内油价形成机制的缺陷,在很多人看来有失透明和公平,尤其是大量有车一族的中产阶层,对目前的油价机制最为不满,当油价较低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可以炼油业务亏损为由申请巨额国家财政补贴,而当油价过高时,农民等困难群体也可以享受补贴,唯有具备一定话语能力的中产阶层要直面油价涨跌,所以对于油价的变化也就格外敏感。

  另外,中国成品油的绝对价格在全球范围内虽然并不算高,和欧洲、日本等高油价国家相比还有相当距离,但是如果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应,中国的油价其实已经超过了这些国家,因为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数倍于中国,但油价和中国相比不会超过一倍。

  那么,中国是否可以实行美国的低油价政策?通常而言,原油进口依存度高的国家,通常都会设置较高的税率来限制消费,尤其是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欧洲和日本开始推行高消费税率,既减少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同时又可以实现节能减排。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石油年消费量却大幅下降,其中较高的石油消费税功不可没。

  美国的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54%,但是为何选择了一条和欧洲、日本不同的道路,实行较低的油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在全球不遗余力地维护美国的石油利益,对于美国民众而言,在付出了大量金钱甚至生命的代价之后,如果得到的回报只是在国内消费高价油,那么,美国在海外为石油利益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军事行动等,就无法得到纳税人的支持。所以,美国实施低油价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纳税人的回报,如果算上为维护石油利益在海外的巨额付出,美国也很难算得上是一个低油价国家。以此来看,除了美国之外,全球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效仿美国的低油价政策。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是美国的低油价政策,还是欧洲的高油价政策,都不适合中国国情。低油价政策对于中国的弊端在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对于石油有着极大的需求。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单位GDP能耗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的消耗量相当惊人,我国成品油消费量从2000年的1.1亿吨上升到2.43亿吨,年均增幅7.5%,石油对外依存度由2000年的30%上升至2011年的56%。

  如果我国实行低油价政策,则相当于变相鼓励石油消费,随着我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而且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将持续较长时间,未来对外石油需求和依存度还将不断上升,通过价格手段可以合理引导消费,减轻中国经济对于海外石油的过度依赖。

  欧洲和日本为代表的高油价政策同样也不适合中国,这会在源头上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大敌,连猪肉涨价都可以在国内引发一场通货膨胀,高油价的冲击力也就可以想象。所以,在可持续发展和通货膨胀之间,中国的油价只能在平衡木上艰难行走。

油价快速上涨,中产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 油价快速上涨,中产阶层受到的冲击最大

  艰难的平衡

  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历经多次改革,从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是2008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并依照发改委于2009年5月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做进一步调整后的方案。应该说,相比过去的完全行政定价,目前的价格形成机制已有进步,但是因为仍然属于半行政和半市场化的状态,所以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在于,既非完全的行政化,又非完全的市场化,所以往往导致价格主管部门两头不讨好,无论是上游石油企业,还是下游消费者,最终对油价都不满意。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下跌之后,如果发改委没有及时下调国内油价,社会公众就会指责发改委偏袒“两桶油”;如果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而发改委没有及时上调国内油价,“两桶油”就会借垄断力量在市场上制造油荒,轻则影响社会公众的出行便利,重则影响正常的经济生产活动。

  作为价格主管部门,发改委一直为平衡各方利益而疲于应付。以本次调价来看,尽管很多社会公众在抱怨油价上涨过快,但在发改委看来,此次油价上调幅度其实还不够大,政府控制了油价上调的幅度,并且延后了油价上调的时间。从绝对数量来看,本次调价600元/吨的涨幅百分比来看,2009年的几次涨幅均超过此次,按照此次提价600元来计算,汽油的涨幅约为7%,柴油涨幅约为7.8%,2009年的几次油价上调幅度分别为8%和10%左右。

  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自从今年2月8日上调成品油价格之后,国际市场油价继续大幅上涨,目前涨幅已经超过10%,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完全和国际油价涨幅接轨,这次国内成品油价格应该上涨700元/吨,而不是600元。

  此次油价之所以上涨600元而不是700元,主要还是为了尽量平衡各方利益,避免油价过快上涨带来更大的冲击,其政策依据来自2009年出台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也就是说,当原油价格在80美元以下时,以中石油和中石化为代表的炼化企业拥有最好的加工利润,而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在80美元至130美元之间,对于国内石油炼化企业,现有的成品油价格意味着加工利润其实已经被扣减,如果将来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到130美元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会跟随上涨,但上涨幅度将不包括炼化企业的加工利润。

  尽管政策似乎倾向于保护消费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石油企业的成本并不公开透明,如果原油全部从国外进口,那么石油企业的成本比较透明,但由于我国还有将近一半的原油属于国产,所以石油企业的成本的加工利润也就很难测算,除非石油企业自己公开披露。所以,此次油价上调之后,发改委虽然表示已经控制了价格涨幅,但公众对此也并不领情。但对于“两桶油”而言,目前的成品油价格似乎也的确很难保证其炼化业务的利润,从股市的反应来看,发改委宣布油价上调之后,中石油和中国石化的A股股价不涨反跌,显示出市场并没有将此理解为“两桶油”的利好。如果按照国际投行的测算,成品油价格需要再上调每吨400元,国内石油公司的炼化业务才能实现盈利。按照“两桶油”的业绩报告,中石油与中石化去年前三季度炼油业务分别亏损415亿元和231亿元,不过,如果算上原油开采销售等其他业务,这两家公司在去年三季度依然盈利407亿元和214亿元。

  自从今年2月8日发改委上调油价之后,由于国际油价继续快速上涨,2月24日,国际市场三种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的上涨幅度已经超过4%。发改委延后了将近一个月才宣布调价,除了因为“两会”需要保持油价稳定等考量之外,更主要的因素在于农村春耕在即,如果发改委再不上调油价,炼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开工率将无法得到保证,市场可能会再度出现油荒,影响春耕的顺利进行,进而对粮食丰产形成挑战。

  尽管发改委已经延迟了调价的时间,控制了涨价的幅度,但消费者对此似乎也并不满意,油价宣布上调之后,社会公众依然怨声四起,认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明显倾向石油企业。从历次成品油调价来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总是跟涨,而国家原油价格下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并不及时跟跌,2009年以来,我国成品油价格上涨12次,下调仅有5次。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际油价处于上升通道,涨多跌少,另外一方面,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也在客观上也给价格主管部门很大的操作空间。

  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一规则意味着,如果国际油价出现短期暴跌,只要没有达到22个工作日,国内成品油就没有调价的必要,另外,即使达到了22个工作日,“可相应调整”这一规则也意味着成品油调价并非自动触发,而是由发改委进行自主选择,既可以选择立即调价,也可以选择延后调价。所以,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虽看似向市场化方向改进,但仍有相当程度的行政化色彩。

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

  2010年10月7日,巴西总统卢拉赴安格拉-杜斯雷斯出席巴西石油公司P-57石油平台完工典礼

  遥不可及的市场化

  全球的成品油定价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市场化定价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市场化定价;二是政府定价模式,主要是一些富油国,通过高额政府补贴来实行低油价政策;三是中间道路,既有市场化成分,政府也参与定价过程,中国属于此类。

  目前我国半行政半市场化的油价机制屡遭诟病,从官方到民间都在呼吁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官方的最新表态是,今年3月2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称,国务院同意发改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重点提道:“深化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改革,择机推出改革方案。”

  但是,假如我国成品油市场实行完全的市场化机制,将油价彻底交给市场决定,结果又会如何?近期也有部分官方人士表示出类似的想法,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表示,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思路是,当国际油价低于130美元时,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三大石油公司自主定价。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实行完全市场化,恐怕情况会更加糟糕,因为我国石油市场被三大石油公司高度垄断,如果行政之手完全退出,带来的不会是理想中的市场化,更可能的局面是垄断化,届时消费者将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美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最高,前提条件是其成品油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状态,成品油供应方有埃克森美孚、壳牌、BP、太阳石油公司等30多家公司,而在零售终端的竞争更加激烈,美国的加油站数量高达十几万座,其中超过60%是独立加油站。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成品油市场的零售终端,我国民营资本和外资都可以进入,我国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营加油站440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6%。从表面上来看,成品油终端市场似乎也处于充分竞争状态,但由于上游油源被大公司垄断,所以民营加油站数量虽多,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民营加油站屡屡出现被断油的窘境,正是市场垄断力量的体现。

  如果要从根源上改变定价机制的不合理之处,最重要的还是要破除市场垄断。2010年,国务院出台鼓励民间资本的“新36条”,其中第8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石油天然气建设。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与国有石油企业合作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建设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的储运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尽管在政策层面并无障碍,但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在现实中却经常遭遇透明的天花板,原因还是在于利益集团的强大。如果要从根本上破除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格局,首先还是要扶持更多的市场主体,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的储运和和管道输送设施及网络,进而向更上游突破。但是,破除垄断还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对于中短期而言,远水难解近渴。

  我国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之所以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化,除了“两桶油”的垄断地位难除给市场化带来很大障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政府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的角色有关。经过多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在很多关键领域还是管制经济,尤其是水、电、油、气等重要的资源品价格,尽管几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要提及资源品价格改革,但现实情况是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一直进展缓慢。

  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担心这些领域的价格一旦失控,将会对抑制通货膨胀形成巨大冲击。在中国经济的格局中,通货膨胀向来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一旦某种商品的价格涨幅开始冲击民生,行政之手就会显现,且不论水、电、油、气这些资源品,即使是小到菜价大到房价,也避免不了行政之手的干预。这种“短期有效长期有害”的干预政策虽然一直备受争议,但在中国经济运行中还将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对于成品油市场,无论定价机制如何改革,最终也不会形成完全市场化的方案。

  定价机制的改良

  国内石油市场现有垄断格局短时间内难以破除,加之政府对资源品价格的习惯性管制,所以,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短期之内无法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更现实的路径是对现有方案进行改良。

油价8元时代的困局与出路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来自2009年5月,发改委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虽然只是很简短的一句话,其中至少有4个关键词可以调整改进。

  第一个关键词是“国际市场原油”。众所周知,国际市场原油有多个价格指标,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英国伦敦洲际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在国际市场上最具影响力,其余主要指标还有新加坡、鹿特丹和迪拜等等。我国成品油定价体系历经变动,历史上曾经和不同指标挂钩,2000年曾经参照新加坡,2001年参照新加坡、鹿特丹和纽约三地油价,2007年参照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油价。

  目前我国油价到底和哪个指标挂钩,发改委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并没有公开明示,市场普遍猜测是北海布伦特、中东迪拜以及印尼辛塔三地原油价格,而作为世界主要原油价格指标之一,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指数并没有包含在内,而近年来,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纽约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逐渐拉大,前者的价格高出后者20%左右,所以,如果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能够纳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作为参照系数,价格也会有所降低。

  第二个关键词是“22个工作日”。22个工作日,基本上也就是一个月的时间。由于国际油价变动频繁,以一个月时间作为调价周期,往往使得国内油价变动滞后,比如今年2月8日发改委年内首次上调油价之后,仅仅过了半个月,2月24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涨幅就已经超过了4%,按照现有定价机制,调价窗口至少还需要等待半个月时间,而事实上,最终调价时间迟至3月20日。以现有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变动频率,22个工作日显然太久,所以,对于目前油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呼声中,意见最为一致的是缩短调整时间,比如从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甚至更短。

  第三个关键词是“4%”。现有定价机制为何会以4%作为调价依据,其实并没有很充分的理由,如果从尽可能和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4%的变动幅度还应该下调,比如2%,甚至更小。

  第四个关键词是“可相应调整”,这也是定价机制中最核心的一条,决定了现有的成品油机制属于市场化还是行政化。“可相应调整”,而不是“必须调整”,意味着何时调价以及调价多少,其决定权最终掌握在发改委手中,也就注定了成品油定价机制从根本上还是行政定价而非市场定价。所以,无论22个工作日是否缩短至10个工作日,还是4%的变动幅度减少为2%,这些改变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定价机制的核心问题。因为无论是“22个工作日”还是“4%”,这些数字对于油价调整并非绝对指标,只是参考系数,发改委调整油价,通常都是在权衡各方利益之后再做出调价决定,并非每次一达到调价条件就立即调价,比如这一次上调价格,就已经比预期的延迟了很久。所以,即使将来将调整时间缩短至10个工作日,发改委同样可以视需求而决定最终的调整时间,与现有机制相比不会有实质性改变,除非是将现有的调整机制变成自动触发,只要达到条件要求,油价就自动调整,而不是由发改委来决定调价时间和幅度。

  另外,由于成品油调价时间由发改委决定,而不是自动触发,国际油价在达到了“22+4%”的条件之后,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已经打开,但是发改委通常都不在第一时间调价,这就给市场炒作带来很大的空间,因为市场预期调价只是时间问题,很多投机商就会提前大量囤油,严重时会造成市场上形成短时间的油荒。

  虽然成品油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暂时难以实现,但现有的定价机制仍有大量改进空间,尤其是政府的角色定位,在成品油定价机制中应该扮演监管者而非价格制定者,否则就会永远夹在消费者和“两桶油”之间左右为难。

  “10元时代”有多远?

  2005年中,国内汽油价格接近4元/升,不到7年时间,国内油价实现翻番。国内油价进入“8元时代”之后,下一个悬念是是否将迎来“10元时代”。

  国内油价从8元多上涨到10元,大致对应着20%的涨幅,如果国内油价完全和国际油价接轨,以布伦特原油价格做一个简单测算,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从现有的120美元上涨20%,意味着油价达到144美元。也就是说,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到144美元,国内油价就有可能进入“10元时代”。

  从历史表现来看,2008年7月,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曾经达到过148美元的历史高位,而未来是否可能会重返高点也并非遥不可及。如果仅仅从实体经济需求面来看,现在的世界经济还远远没有复苏到危机前的水平,但是国际油价却已经大幅反弹,布伦特原油价格从2009年2月的45美元上涨到现在的120美元,最大涨幅已经接近150%,距离历史高点仅有20%左右的距离。支撑石油价格大涨的并不仅仅来自实体经济的需求,与2008年危机前相比,除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减弱之外,其他支撑石油上涨的因素都在加强,地缘政治的波动加剧,美元的长期贬值等,都成为油价上涨的重要支撑力量。

  所以,在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下,国内成品油价格进入“10元时代”并非天方夜谭。“10元时代”的到来会有多远?如果按照国际原油价格20%的涨幅来测算,今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在不到3个月时间内上涨了17%。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涨势,下半年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就有可能重返历史高位,而国内成品油价格如果保持同步,这意味着下半年就有可能进入“10元时代”。如果伊朗和叙利亚等地区危机继续升级,油价大幅上涨的概率将大大提升,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拉加德近日就表示,如果伊朗石油供应锐减,布伦特油价可能大涨三成到每桶160美元,甚至还有很多专家表示,如果伊朗局势继续恶化,布伦特原油期货在12个月内有望突破200美元。从极端一点的情况来看,如果以色列或者美国对伊朗开战,国内油价进入“10元时代”几乎就没有太大悬念。

  唯一的变数在于,如果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发改委是否会出于通胀等因素的考虑而适当控制国内油价的涨幅。此次发改委上调油价600元/吨,对于CPI的直接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CPI指数的构成中,成品油价所占权重只有0.5%左右,加之国内最新的CPI数据只有3.2%,实现了难得一见的正利率。不过,考虑到成品油价格对上游生产资料的影响较大,油价的上涨还是会通过PPI传导到CPI,最终拉升通货膨胀的水平。另外,油价大幅上涨还会降低企业的毛利率,尤其在我国经济增长增速放缓,企业盈利能力已经开始萎缩的背景下,油价大幅上涨会进一步打击很多企业的盈利能力。

  从目前来看,政府应对油价上涨的主要措施是补贴弱势群体,降低相关企业的行政性收费,比如此次发改委宣布提价之后,政府主要对“种粮农民、渔业(含远洋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含岛际和农村水路客运)给予补贴,并对出租车运价调整前给予临时补贴”。“对涉及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相关收费进行全面清理。一律取消未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已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不得以经营服务性收费名义重新收取;按规定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要通过成本调查、后评价等办法,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

  但是,如果国际油价继续大幅上涨,使得国内油价有进入“10元时代”的可能,这些措施还不足以应对高油价的冲击,政府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除了财政补贴和取消行政性收费之外,政府还应考虑通过税收杠杆来调节油价,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国家,税收杠杆是最常见的调节手段,当国际原油价格较低时,国内成品油保持较高税率,而当国际油价处于高位时,则降低成品油税率,避免国内油价过快上涨。与我国对部分行业进行补贴和取消行政性收费等办法相比,降低成品油税率则是惠及所有人群,更显公平公正。

  无论目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如何改革,其区别只在于是否和国际油价的接轨程度更高,在国际油价平稳运行时,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接轨程度越高越有益,但是如果国际油价持续高涨,那么定价机制的接轨程度越高,国内油价也就越高。在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下想要抑制国内油价,通过成品油定价机制显然无能为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税收来缓冲高油价的冲击。我国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收和合理利润来加以确定,而零售价格则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适当的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以此为基础,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大致构成为原油成本约占60%多,税收约占30%多,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不足10%。

  在高油价时代,国际原油价格难以控制的背景下,能够平抑国内油价的办法只有减税。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主要来自2008年底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该改革方案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运附加费等六项收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消费税的比例,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消费税由此成为我国油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次提价之后的汽油价格来看,消费税占零售价格比重约为12%,除此之外,我国的成品油还包含17%的增值税,7%的城市建设税以及3%的教育费附加税等,税收占价格比重约为30%。在高油价时代,适度下调税率无疑是最直接有效的平抑油价的方式,毕竟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结构性减税。而原油价格高企时,政府对石油企业收取的暴利税和资源税等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冲减税的压力。

  中国在原油市场长期缺乏定价权,这使得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天然的缺陷,无论定价机制如何改变,最终都只能以海外油价作为参照指标,只要国际市场油价大幅上涨,国内油价也就必须跟随上涨。但国际油价的涨跌除了受到市场供求、地缘政治和美元涨跌等因素影响之外,也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基金在期货市场上推波助澜,甚至操纵油价。所以,从长远来看,作为世界上的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必须建立起在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摆脱欧美发达国家对国际原油市场的控制,其中关键的一步就是推出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这一方面为国内企业提供套期保值和风险对冲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增加中国在国际原油市场拥有定价权。这样,国内油价也不用完全看国际市场的脸色行事。上世纪70年代几次大规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摆脱欧佩克控制油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推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石油期货。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曾有过短暂的原油期货,后被管理层紧急叫停。随着近年来国际油价不断上涨,原油期货的重要性在国内被更多人重视,今年初,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抓紧建设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国内的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等多家机构都在为原油期货上市积极准备,尤其是上海,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中,建立石油期货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今年2月份的上海金融工作会议上表示,原油期货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推出,最终时间由证监会决定。或许不远的将来,中国就将拥有自己的原油期货,尽管距离争夺全球定价权还有很长的道路,但至少是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