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彩虹电子:误判产业转型速度由旗手沦为殉葬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6 11:48 来源: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

  本刊记者 崔婷婷

  彩虹电子试图在CRT最后的辉煌期内寻求自我变革,又“笃信CRT还能辉煌十年”,一再误判产业转型速度。本文是彩虹电子的亏损诊断书,也是为中国CRT产业写就的一篇悼词。

  在中国显示产业漫长而喧嚣的长河中,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彩虹电子)先是成为产业英雄、自主显示品牌的旗手,而后变成产业转型保守派代言人,如今则沦为产业更迭的殉葬品。

  2012年3月底,彩虹电子发布2011年度业绩报告,过去的一个财年,受CRT业务拖累及转型不力,这个长期以来业绩在谷底徘徊的公司再度爆出2.53亿元巨亏,并在疲惫与无奈中关停最后一条彩色显像管生产线,宣布彻底退出彩管业务。

  这标志着中国CRT产业历经数十年辉煌后,彻底成为历史。

  彩虹电子2004年搭乘末班车登陆香港中小板,试图在CRT最后的辉煌期内寻求自我变革。然而,彩虹集团公司(彩虹电子的母公司,下文简称彩虹集团)一再误判产业转型速度,在新的显示生态形成之际“笃信CRT还能辉煌十年”。此后畏首畏尾地向TFT阵营靠拢时,张家港第六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夭折又给了彩虹电子致命一击。

彩虹彩管电视。资料图彩虹彩管电视。资料图

  彩虹熠熠

  20世纪末,在彩虹集团及下属公司多位高层中,有个“比较活跃的年轻领导”让人印象格外深刻:披一身黑风衣,前呼后拥,随从们这个摆座、那个端茶,只要他开口讲话,与会下属无不恭敬记录,派头十足。

  这位喜欢耍大牌的高层便是1999年在彩虹集团下属单位——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担任厂长,在彩虹显示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彩虹股份)担任董事长的王李广。大学学历,时年仅37岁的他得意非凡,这也正是彩虹集团的真实写照:年富力强、如日中天。

  “那时世界CRT的价格,中国说了算。”一位液晶行业资深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CRT利润率十几个点,彩虹集团是国内老大,赚大了。”上世纪80年代,这位专家曾经常赶赴彩虹集团蹲点,对当时的彩虹集团可谓了如指掌。

  彩虹集团成立于1977年,是我国“六五”期间为“引进彩色显像管成套技术和设备”而设立的国有独资企业;旗下拥有二级全资、控股公司11家,参股公司9家,拥有2家上市公司:彩虹股份(600707.SH)和彩虹电子(0438.HK)。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彩管企业高管需要疲于应付的并不是LCD(液晶显示器)的替代——或者说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热卖的CRT将很快败在当时并不完美的液晶手中——彩管价格的急速波动更令其头疼。

  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1999年前后的彩管降价风波,是彩虹集团的第一次大考。

  1996年,深感内忧外患的长虹率先举起“降价”这把双刃剑,以一句“这是不得已的事”,便将与彩电息息相关的CRT拖进了利润摊薄的沼泽。

  但这次突如其来的风波尚不致命。彩虹集团在国内CRT的老大地位未受动摇。咨询机构出具的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中国十大彩色显像管企业共计生产3261.8万只彩管,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彩管生产量即达751万,比身居第二位的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多出63.5%。

  遗憾的是,在彩虹彩管业务从耀眼的光芒走向黄昏的最后一公里,四起贪腐案相继东窗事发。其中就包括那位热衷摆谱的王李广。对当时最需要万众一心的彩虹集团而言,此事件不啻一盆冰水,浇冷了员工与股民的热情。

  CRT的冬天很快来临,熠熠彩虹顿失光彩。

  致命34

  “忽喇喇似大厦倾”,往往不是一家企业由盛转衰的真实写照——总要有些按捺已久的征兆。

  在回顾彩虹集团兴衰时,多位与其打过交道的专家却不约而同提到了“马金泉豪赌34CRT”事件,并认为此举给彩虹集团带来了致命一击。

  2001年,年已花甲的马金泉就职彩虹集团总经理。对马金泉来说,前有几位往届集团领导身陷囹圄,眼下CRT市场又将逐步遭遇TFT-LCD取代危机,自己就算在任期内毫无作为,料也不会受到多少指摘。

  但马金泉不愿如此平庸,他要在退休前,在彩虹集团做出点动静。

  当一个市场已进入成熟期,等待它的必将是逐渐衰亡。彼时的CRT便是如此,马金泉心知肚明。但他迷茫的是,将CRT逼向绝路的是否一定会是LCD?即便是,这一天会不会在未来10年内到来?

  思索过后,马金泉的答案是“不会”。

  马金泉见到从北京赶到咸阳蹲点的那位液晶专家,忍不住透露了他们的决定——引进一条34CRT生产线。“我听了一怔,在液晶势头渐猛的时候做出这个决定,并不明智。我劝他再缓缓,看清楚局势再决定,或者先从当时比较热门的小尺寸液晶屏开始做起。但他认为LCD与CRT未来谁鹿死谁手还不一定,而且两者之间没有共通技术,彩虹集团很难过渡。”这位专家已经不记得这次谈话的时间,但他记得的是:不久之后彩虹集团便行动了;再不久之后,他们发现花了大笔冤枉钱,“大概20亿元”。

前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道钦。前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邢道钦。

  他曾被业界视为“彩虹最后的拯救者”,在彩虹电子转机隐现的2011年,邢道钦因病去世。

  20亿元——在任何企业身上,都是无比沉重的代价。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张百哲眼中,此事关系重大,甚至是让彩虹濒临死亡的“元凶”。“液晶起来的时候,他们(彩虹集团)把钱全砸到了34CRT生产线上。后来想转型却没钱了。不是产业更替让他们死,是他们自己判断失误死掉的。”

  2003年是中国显示产业作出抉择的关键年份。下错赌注的不止是彩虹集团,在另一个显示产业主角——河南安彩身上,CRT与TFT-LCD新旧冲突的戏剧性更让人揪心。这家年产彩色玻壳达3000万套的中国冠军以身犯险,为业界证实了一点:CRT真得过时了。

  这一年,安彩经过深入研究,惊喜地喊出了“CRT至少还会火十年”的号子。随即,公司高管力排众议,大刀阔斧,穷尽所有流动资金,外加职工集资,以5000万美元将玻壳厂商美国康宁公司9条生产线收入囊中。

  这个举动成为安彩乃至整个显示产业日后的笑柄——当安彩为世界玻壳新科状元弹冠相庆之时,康宁却在大笑甩掉了包袱,并很快成为世界最大LCD用玻璃生产商。2005年,安彩被迫转投数字高清电视芯片和TFT-LCD玻璃基板,却为时已晚。

  2008年1月,安彩宣告破产。

  若把眼光扩延到世界舞台,类似的愚蠢与聪敏的戏码几乎随处上演。2001年,当时的全球CRT季军荷兰飞利浦与亚军LG电子合并CRT业务,成立LG.飞利浦显示器公司,很快,他们便不得不承认“市场从显像管向平板显示屏转变的速度太快了,超过了两家母公司在2001年合资时的预测”。

  马金泉在任几年间,多年擂主CRT正遭遇LCD的挑战。只是很多人没有想到,这场被认为CRT将一举击败LCD的战役,至少也该是胶着的持久战,竟出现了大逆转。

  早在2000年,全球显示器市场的总销售额中,CRT和LCD已各占50%;2003年全球LCD显示器出货量比2002年增长80%,2004年为40%;与之相反,2003年全球CRT显示器出货量仅比2002年增长4%,而2004年更是降低至2%。显然,在显示器市场,成长与衰老的命运已没有逆转的余地;国内显示器市场也于2004年第四季度出现新情况:CRT销售额为3.75亿美元,而同期LCD销售额为3.95亿美元——LCD市场规模首次超越CRT。

  当效应仍处在累积阶段,2004年成为CRT暴风雪来临前的最后一个艳阳天。

  彩虹电子于2004年年报中披露:在截至2004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内,彩虹电子及其附属公司共销售彩色显像管约1367.4万只,同比增长23.1%;实现销售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3.85亿元,同比增长22%。

  这是迄今为止,彩虹电子最漂亮的一份年报。

  正当彩管“遗老们”欢呼雀跃,且彩虹电子刚刚新建成了一条年产200万只的21彩色显像管生产线时,残酷的现实就来不及等待2004年的日历全部翻完。当年12月,国内所有彩电企业打出了平板彩电的旗号,平板大规模来袭。处在麻痹与兴奋中的彩管业库存急剧上升。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彩管业库存量约为224万只,比2003年底上升了367%。即便是销售旺季的12月,也没能为彩管市场带来温度。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是在这一年的12月20日,彩虹电子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其股票价格当天便跌破发行价,此后更是一路下跌,成为投资者眼中的“垃圾股”。

没落产业。资料图没落产业。资料图

  关键先生邢道钦

  在彩虹电子首份年报中报捷之后,马金泉静待退休,继任者竟一时无人。在这家前路不甚明朗的央企中,竞争者的心理难免微妙。

  一番周折过后,2005年底,50岁的邢道钦接下了“烂摊子”。

  此时的彩管市场愈发逼仄,国内彩管厂商总出货量出现了几年快速增长之后的首次下滑,陷入行业性亏损,其中上半年降幅更是高达23%。美国斯坦福资源公司等分析机构干脆大幅修订了此前对CRT电视出货量的预测。

  彩虹电子的账面同样糟糕。2005年度,彩虹电子及其附属公司共销售彩管1435.2万只,同比增长5%;销售收入39.28亿元,同比降低20.7%;整体毛利率为-11%,其中,彩虹电子亏损达7.55亿元;彩管收入比2004年减少10.26亿元。

  对于亏损原因,彩虹电子解释称:2005年1季度,国内电视厂商普遍调整了经营策略和彩管库存政策,导致彩管销量短期内急剧下降,彩管库存急剧增加;而彩管价格的大幅走低、部分原料价格的上涨更加剧了彩管企业的经营困难。

  其实谁都清楚,真正的原因来自液晶显示器的持续降价。2005年,全球液晶显示器厂商数量超过了50家,其中,三星、飞利浦、优派、明基、AOC(冠捷)和LG共占据了中国77.7%的市场份额;液晶显示器价格比2004年下降30%。

  据邢道钦后来回忆:“2005年的挫折对彩虹电子影响是很大的,当时军心不稳,大家都在想办法,找出路。”彩虹电子开始了“做强主业,创新产业”的转型路径,即继续保留并做强彩管业务,逐渐向太阳能光伏玻璃、发光材料、液晶玻璃基板、显示器件及其配件等新产业靠拢。

  船大难调头。彩虹电子转型的最大困扰之一来自企业内部的怀旧情绪——这并不奇怪。当彩虹电子员工不愿接受引以为荣多年的彩管要败给液晶时,邢道钦只得以“彩管行业当时的市场表现并不是真实的反映”加以劝慰。

  同行纷纷退出CRT,彩虹电子却依然在逐年亏损中坚持。直到2011年,国内市场销售平板电视约3500万台,而CRT电视销量不足500万台;彩虹电子2011年度业绩报告表明,其彩管业务营收为5.1亿元,同比下降62.66%,仅占总销售额32.7亿元的15.6%,甚至几乎只相当于彩虹电子2004年彩管44.67亿元销售收入的零头。

  “CRT早该关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认为,如果彩虹电子再不关停CRT,迟早会被拖累死。

  “CRT多年前就没戏了,”张百哲说,“早在2000年,LCD产值就超过了CRT,但业界并不以此判定CRT被取代;直到2008年,LCD显示器台数超过CRT显示器,CRT时代即已宣告终结”。

  不过,张百哲认为彩虹电子于今年年内关停CRT的真实原因,或许并非CRT真得亏损,而是另有隐情,但不便透露,因为“当全世界只剩彩虹电子等为数极少的CRT厂商,他们应该还有一定市场的”。

  好在“创新产业”这盘棋的转型成效正在一步步显现。2007年7月,彩虹电子向蓝光科技注资1.54亿元,占上海蓝光科技51%股权,进军LED光电子产业领域;2009年,彩虹电子与四川长虹合资建设的PDP生产线实现量产。而至2011年,六条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点火运行,其中四条线形成规模量产;PM-OLED生产线投入运营。“本集团(彩虹电子及其附属公司)的战略转型已基本完成。”彩虹电子2011年度报告如是宣称。

  不过,仅凭以上动作并不能判定彩虹电子转型成功。投资额度较小,技术优势不够明显,始终制约着四大“创新产业”成长为彩虹电子支柱产业。在2011年度业绩报告中,TFT-LCD玻璃基板及显示设备销售收入仅为500.4万元,而此数据前年为0。即便如太阳能光伏玻璃,其销售额同比增加156.38%,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往年销售额基数过小——2011年为3.55亿,而2010年仅为1.38亿。

  业界仍认为邢道钦是彩虹集团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代领导人。“如果能够早点转型,至少比现在要好一些。”曾与邢道钦有过颇多接触的欧阳钟灿忍不住感慨。在他眼中,相比几位前任,邢道钦要更睿智、民主、有大方向感,他所带领的一班决策层也普遍年轻有活力。

  “对彩虹集团这家央企而言,管理体制方面的因素往往会对领导者施展拳脚带来束缚,有些决策者便抱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侥幸心理;邢道钦的贡献是明确了彩虹集团及彩虹电子的大方向,带领集团公司做了相应的尝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主管部门人士告诉记者。

     相关组文:

     彩虹集团败走张家港

     平板显示迎来黄金期

     彩虹电子亏在误判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