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内地股市不该只有当凯子的命

2011年05月11日 07:18 来源:东方早报

  沈洪溥

  果然不出意料,顶着“巴菲特宠儿”桂冠的比亚迪股份(01211.HK)在国内A股上市的申请在5月9日顺利获得审核通过。按照“回归”惯例,内地投资者又要为海外投资人“抬轿”。根据比亚迪A股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估算,其发行价约在每股27.7元左右,而当日比亚迪的港股价格约每股28港元,考虑汇价因素,溢价10%左右。而在前几日,这个溢价水平接近20%,内地股市对此却不为所动,如此安然于“凯子”命,令人无语。

  笔者以为,纵然是好行业、好企业加上好项目,也不等于可以让估值顶破天。套用2007年的所谓牛市留给我们的教训,就是“估值的天空总有尽头”,从此出发,一味地把断头路留给别人走,肯定不能算是厚道的做法。

  两年多前,巴菲特入股比亚迪时,作价不过8港元一股,如今,就算企业的成长性已被市场认可和接受,也该有个基本均价作为参照系。比如,依内地股市增发股票的一般规矩,以所谓30日或90日均价做定价基准,然后再行折让总可以。事实上,在香港,比亚迪股份从2009年10月至今,一直处在“跌跌不休”之中,这种情况下,竟然还要内地投资人以溢价认购。说轻一些,这是缺乏对内地市场的起码尊重;说重一些,这是将A股的定价权视如无物。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A股出海到H股的各色公司,倒都能放下身段,表现得谦恭有礼。从国企到民企,无论资质好坏,极少见溢价发行,以让港人给内地客“抬轿”的例子。如以出海第一例的中兴通讯作样本,2004年12月9日在港募集作价每股22港元,而彼时其A股股价约28元。这还是当时中兴通讯人气极高时候的做法,无怪一举令其获得了几百倍的超额认购——有几万内地投资者拿着高价股票给你托底,像样点的公司不被超额认购才怪。这哪里是什么企业的人气成功?这分明是“同股同权不同价”的新悲剧。而制造悲剧的人、中介机构和上市企业竟也还都沾沾自喜,以为取得了所谓多赢。

  我们不否认内地股市作为新兴市场存在一些定价上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此放弃定价权,听凭外资投行按照异于常理的标准来制订价格,最终将内地投资者的利益白白送予他人。表面上看,无论溢价发行还是折价发行,资金均募集到了上市企业,似乎无甚影响。

  但其中的悖论至少在于两方面:一是外资投行曾反复宣扬内地股市存在泡沫,却仍然坚持以溢价给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定价。本质上,这已经不仅仅是坐视泡沫,而是助推泡沫。在指责泡沫的同时,制造新的泡沫,如此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精明之外,已属险恶。二是在溢价之后,H股股东不仅可以承受最小的投资风险,而且使A股股东拿出更多资金来抬高公司每股净资产,从而直接增厚H股股东权益。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厚此而薄彼,让同文同种的赌客们情何以堪。

  本来,一个市场的定价权只能是由这个市场说了算,所谓A股市场的定价权本来握在市场手上。现如今,再贵的破烂儿都有人高价抢着买,似乎根本躲不开作“凯子”的宿命。

  但是,从实际出发,A股市场乱象除去投资者不成熟的问题外,根子还在有缺陷的发行与定价制度。换言之,把责任全推给市场、推给投资者的做法极为轻率,本质是不合理的制度逼着多数人“吹泡泡”。2011年4月,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在深圳召开了新股估值定价研讨会。与会者的基本共识即可概括为三点:股市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金额)现象是不正常的、询价机构应该遵守职业道德、新股发行和定价办法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在此共识基础上,以比亚迪为反例,要么尽快修正制度,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要么暂停“海归”审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总而言之,高价的比亚迪、销量下滑的比亚迪、利润下滑的比亚迪,或许又能够让低价买入的巴菲特给我们演示一把价值投资的神迹,一如昔日的中国石油,但是,为此买单的又将是成千上万的内地投资者。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