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11日 12: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1日讯 经济学者赵海均今日就解决居民住房和抑制房价问题发表博文。他认为,住房问题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反映,不仅与市场化和城镇化过程中速度太快,周期太短有关,也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等其它方面有关。这些问题解决起来是一个系统工程,控制房价或者不停地打压房价不应放松。对房价的控制,还应该采取更多的实质性措施。从短期来看,对于住房问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土地供应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加以合理调整。特别是改革“招拍挂”的土地供应方式。从长期来看,要认清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通过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变来解决住房问题。
文章指出,在当前事权与财权不对等的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仍然难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总想把土地价格抬上去,而“招拍挂”的土地供应方式更是助推了地价的上涨。如果不采取实质性的措施,有序改革财税体制,不断调整土地的供应方式、数量以及供应的价格,那么房价调控都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文章分析称,长期来看,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最根本是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把城镇化引向未来新型城市、新型城镇和新型农村的发展道路,即围绕大城市四周不断发展的小城镇,伴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提升,逐渐增强了吸纳人口和扩大就业的能力的“串葡萄”模式。更好地满足居民的住宅需求、平抑房价。
倘若上述各项工作能够合理到位,那么住房问题,特别是城镇职工的保障性住房问题以及农村种地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最终百姓在合理价格范围内拥有自己的住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