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23日 07:30 来源:东方早报
早报特约评论员 陈宁远
《新京报》报道说,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就5月20日审计署披露的17家央企存在的多项违规问题表示,国资委高度重视并将严格规范职务消费、加强薪酬福利管理,推动企业及时堵塞管理漏洞。
现在的国企,日子好像都不错,尤其央企十分能盈利在全球都有名了。但试问国资委旗下的央企,它们的利润是哪里来的呢?
假如是市场竞争结果,是别的企业拿刀,央企也拿刀,一对一拼出来的,那倒也没什么可说的。可只要看看央企的经营范围需要什么样的牌照,就知道,这些牌照除了央企有,没有几家民营企业有——举凡金融、土地交易、采矿及金属冶炼、能源、电信、机电一体化和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基础和核心产业,甚至包括和国计民生无关而有害,却十分暴利的烟草行业,哪一块牌照不是行政分配的结果?这些企业还不赚钱?
当然,要说这不是国资委管理出来的好央企、会赚钱的央企,恐怕也是错的。因为国资委不仅是依法出资人,还是这些央企的监管者。也许国资委真的把这些会赚钱的央企看成企业。但这些央企自己未必这么看;市场就更不会这样看了。它们头顶国资委的官帽冲进商场,即使浑身上下都是铜臭,也离商业的气氛远远的。
比如,这次国资委很阳光地要求这些央企说,要约束职务消费,要大张旗鼓地反对铺张浪费。从道德角度上来说,从消费习惯的角度说,这不仅对央企,即便是对老百姓过日子也千对万对。可假如这钱不是央企的钱,而是民企的钱,人家怎么会乱花?人家即使花多了,谁又能说什么?只要这钱不违法,民企和百姓即便多花些钱也是正常消费,是内需真实的表现。
至于国资委以加强薪酬管理的角度要求央企,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说也千对万对。国企怎么能拿那么高的工资?但从企业的角度说,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任何企业的商业运行,其薪酬比例应和管理层盈利能力成正比。能赚钱的管理团队拿不到高工资,怕不是人力资源在市场上的叫价吧?
总之,国资委的这两点正面回复要求央企提高管理水平,大约是回到了8年前。那时国资委刚刚成立,是为了“管好”赚不到钱又乱花钱的国企而诞生的。
弹指一挥间8年过去了,包括央企在内的所有国企,基本都摘掉了经营之难的帽子。现在的国资委可以直接要求“央企领导人员带头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降低管理成本,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上”,而8年前却未必敢奢望。
那时的国资委对其未来职责是犹豫的,工作要点在“管好”国企还是“卖掉”国企之间首鼠两端。现在看来,有一端可以了结了——那就是国企经营之难未必是在盈利与否。若管好国企只是管出好利润,只是强调保值增值管理的策略,那真是太简单了。在市场上划一道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门槛,把其他企业赶走,钱就赚到国企手里了,国企就管好了。截止到2009年底,国资委旗下的央企资产价值升值近7倍,达20万亿元,利润和税收贡献亦迭创新高。这样的好数据中,有谁设想过把国民经济命脉的门槛给抽掉呢?
当然这是抽不掉的。抽不掉的门槛里只有以前不怎么会赚钱,但现在十分能赚钱的央企。它们在大把盈利的同时依然会乱花钱。不仅喝出了天价酒,还乱分红偷逃税——这不是为股民多分红,也不是偷逃经营过程的税(有时这也是企业经营策略,谓之合理避税)。而是自己内部人乱分红,偷逃的是个人薪酬所得税。这种以公共资源为平台进行局内人的利益分配,岂是反对浪费就可以了结的?锱铢必较才是这种分配的现实。否则——举例来说——怎么会有同是央企的中石油和中石化在全国为加油站打架呢?
总之,国资委管好央企的两项指标中,第一条管出它们的盈利,大约是做到了,但第二条,以道德的名义反对铺张浪费恐怕还是文不对题。
(作者系上海独立财经观察人士)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