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高铁回归理性会让我们走得更稳

2011年06月17日 07:29 来源:工人日报

  【社评】回归理性会让我们走得更稳

  本报评论员 林 琳

  京沪高铁即将正式营运的消息引发诸多关注。铁道部近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运输模式、票价及售票方式等。人们注意到,按照350公里技术标准建造、最高运营速度可达380公里的京沪高铁,将以时速30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速度混合营运。调整时速后,部分票价下调5%左右。

  对此降速开行,来自6月15日《中华工商时报》的报道说,铁道部相关负责人回应,京沪高铁并非出于安全原因而降速,而是为了降低票价。另据6月14日《科学时报》报道,有专家表示,高铁按额定速度的80%来跑,能让设备使用更安全,更长寿,耗电量也将大大减少。7月1日起,武广、郑西、沪宁等高铁也将降速降价运营。

  此前,针对高铁运营的安全性、票价的合理性等问题,有过一些争论,有人甚至抱怨“被高铁”之类。此番京沪高铁的降速降价,被认为是高铁回归理性的一种体现——更注重节能、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尝试实现投入与“收益”的最优平衡与协调;更人性化,考虑乘客的利益和感受,为乘客提供多元的出行选择。

  先有要求高铁建设禁止赶工期,后有降低时速运营,这应该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这种放缓脚步、适当降速的做法带给我们不少有益启示。

  时下,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加急”的时代,很多事情都在求速度、求高效。

  不同的地区和城市在比拼赶超,生怕自己在哪方面落于人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引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一些城市为求面貌“日新月异”,在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不惜拆毁有文物价值的建筑。一些并不具备相应经济消化能力、人口规模的城市,争先恐后地打造自己的“摩天大楼”、商业中心。一些人口及商品流量有限的地区,急着兴建机场。由此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比如,或导致对环境的污染,或对资源及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公共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不尽如人意,一些本该更受关注的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顺利解决;经济发展的持续性难以保障;留下社会纠纷等隐患。

  不同行业、领域的一些人似乎也在“比拼赶超”,甚至有些不择手段。抱着“多快好省赚大钱”的念头,一些商家不遗余力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的商品;抱着“出名要趁早”的想法,一些专家学者不惜学术造假……凡此种种,令多少人迷失了正确的方向。此外,公众生活也驶入了“快车道”,吃快餐、拍快照、坐快速公交,就连旅游这等休闲娱乐的事情也变得走马观花。

  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快节奏的生活吗?“登峰造极”固然是一种境界,但因此便要舍弃一路的风景吗?

  当以快为荣、争先恐后、浮躁跃进的不足之处日渐显现,开始有人提出“慢”起来的建议。一些地方在打造“慢城”——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要求必须是人口在5万以下的城镇、村庄或社区,反污染,反噪音,支持都市绿化,支持绿色能源,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没有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慢城、慢生活、慢发展,不是说我们从此要变得慵懒怠惰,不思进取,而是提醒我们,高速度应该是有前提和限度的。

  适当放慢脚步,不是不谋发展,而是张弛有度,在地区发展、城市建设的速度与质量之间、在社会竞争的激烈与诚信之间、在人们生活的节奏与内涵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发展更科学、可持续,使社会生活更有序、更有滋味和乐趣。

  就像此次高铁降速开行一样,慢一些,减少了能耗、降低了运营成本,进而降低了票价,这有可能迎来更多的客源、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这种“慢”并非一种损失,而是一种收获。

  在这个“加急时代”,适当的降速会让我们走得更稳。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