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7日 14:11 来源:新闻晨报
傅蔚冈
近日,无锡某银行推出一款借贷服务,凡是符合相关条件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只要办理相关手续,就可以享受一项额度为5万-30万元的指定贷款业务,其中领导干部可享受30万元的最高定额。
这项业务推广后立即引发无锡市民热议。很多市民感到很不公平,为什么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和公务员就可以享受到这项服务,而其他居民却被拒之门外?其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受更高的信用贷款额度,并不是无锡的银行独有,而是在各地银行都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
如果以“信用贷款”和“公务员”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网络上就会出现无数相关的页面。据分析,早在2008年,深圳等地就已经推出专门针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的信用贷款:无需抵押,符合条件的人员就可以获得5万以上的贷款。类似业务不仅在一家银行独有,几乎每个银行都有相关的业务。至少从搜索结果来看,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有类似的业务。
为什么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能够获得信用贷款?就像银行工作人员所分析的,“这个群体职业稳定,收入比较高,银行放贷的风险较小”,因此推出了这项服务。该银行甚至还对该项业务的受惠群体进行了展望,认为这项业务将拓展至电力、烟草、金融、电信、石油等8大垄断性行业。为何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受到此优惠?道理同样很简单,因为收入稳定,风险小。
作为一个商业机构,银行选择自己的客户自然无可非议。为了降低风险,它自然有权利选择那些对自己风险小且收益高的人群作为自己的客户。但是,赤裸裸地宣传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可以享受无抵押的信用贷款”,这种行为就显得不是很妥当了。虽然,商业银行降低风险和赢利本身无可厚非,但必须注意的是,银行本身是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行业,其一举一动都能够引起外界的注意。因此,评估自己的服务是否会在社会上引起负面效果,应该纳入银行开展业务时的考虑范畴。像这种要给“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予以无抵押贷款的服务,显然没有在推出之前认真考虑过会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不过让人遗憾的是,银行推出这种服务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受到媒体和公众的质疑,甚至发扬光大,从某个城市某个银行进而推广到全国各地,此种现象值得人们深思。这只能说明:与一般的民众相比,这项服务的针对群体收入确实如银行所预料的一样稳定;作为社会信用的中介中心,银行对这一现象的感受是十分敏感而准确的。这就不难理解,作为逐利机构的银行,会本能地向这种稳定的目标人群尽量开发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以针对性服务形成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化为实在的商业利益。
尽管银行的做法招致了很多伦理上的谴责,但是这种业务还是越做越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前当下中国各个阶层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公务员热”的一个注脚。不过,值得人们追问的是,为什么这些不直接创造财富的公务员的收入最为稳定,甚至成为银行竞相欢迎的顾客?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问题的关键。
当然,银行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要化解人们的困惑,恐怕要从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这个源头上着手解决。这才是令人们感到被区别对待的源头——银行向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贷款”,只是从这个源头里自然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而已。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执行院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