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爱德华多-波特:价格是人类偏好的反映

2011年07月29日 12:34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王玉 北京报道

  一条人命值多少钱?虽然生命无价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政府和企业一直在试图为生命定价,包括死亡赔偿金、生命安全定价等。如7·23动车事故遇难者首例赔偿金为50万元。其实,在现实中看来无价,实际上又必须定价的这种情况还很多,比如幸福、文化、信仰等。这一切,在大众经济学著作《一切皆有价》中都能找到答案或启示。

  7月25日上午,《经济参考报》记者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采访了该书作者爱德华多·波特先生。由于纽约和北京有12小时时差,对爱德华多·波特而言,采访是在夜间进行的,但他侃侃而谈,未现丝毫倦意。

  价格无处不在

  如果说“一切商品都有价格”,人们肯定毫无疑问。走进任何一家超级市场,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都会明码标价,一目了然。如果由此延伸,将视野扩大到人类的全部行为,对价格进行更广泛、更多元的论述,相信人们就会存有疑问。

  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备受争议的50万死亡赔偿金,人们虽然普遍认为生命无价,但在具体的事件中又要接受生命是有价的观点,难点是如何量化每个人的生命价值。爱德华多·波特认为,人们都可以接受生命是有价的观点,不过自己的生命除外。

  人们可能不愿意或者无法给自己的生命定价。于是,爱德华多·波特另辟蹊径,他从人们的选择来量化他们生命的价值。

  比如,对生命威胁越大的工作工资就越高,从工资的差额可以计算出生命的价值。假如一个人接受一份新工作,每年可以多收入100美元,而相应的死亡概率将增加十万分之一。那么,就可以得出结论,这个人认为自己生命的价值是100美元的10万倍,也就是1000万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的价格不仅仅是这种冷冰冰的计算。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给生命定价,又不断地对价格进行修正。可以说,生命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诸如幸福的价格、文化的价格也是如此,它们看起来无价,实际上又必须定价。但对不同的人,这些东西的价格是不一样的。虽然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确定的价格,对这些东西作出取舍的决策,但绝没有一种公正的、所有人都同意的价格。

  在采访中,爱德华多·波特特别指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需要自己去估价,“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7岁的儿子”。

  价格是人类行为“未得到承认的立法者”

  经济学家梁小民在《一切皆有价》的推荐序中说,提出这些无法定价的东西的定价问题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确实,《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看完这本书后深受启发,于是在采访中就问爱德华多·波特:“这一想法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视频中的爱德华多·波特穿着短袖的黑色T恤,他喝了口瓶装水,回答道,其实“一切皆有价”这种想法并不是原创,我不清楚中国是不是也很流行这样的提法,但是在美国经常会听到“你是为你的选择付费”的说法。

  而创作《一切皆有价》的契机是在2002年前后,当时爱德华多·波特在《华尔街日报》担任记者,写了一篇关于墨西哥非法移民的报道。移民在做决策的时候,既要衡量要付多少钱,又要考虑死于非命的风险。爱德华多·波特说,这种锱铢必较的成本收益分析,“非常启发我”。

  在《一切皆有价》中,爱德华多·波特反复强调,我们作出的一切抉择,都由我们面临的各种选择的价格决定,即相对于收益来说,我们对成本所作出的估量。其实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提法,比如“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都饱含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深意。

  谈到写作目的时,爱德华多·波特显得很兴奋。他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我希望读者很开心地读这本书,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完全要改变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改变他们选择的方式,其实最主要的是希望能够提供一个有趣的角度,让人们来认识个人的选择行为。”

  据他讲,在发现价格的秘密之后,他个人的消费习惯也有了一些改变。“我在购物时更加谨慎,比如要多走几步看一下有没有类似的商品。我不会分期购物,因为往往是你付的钱比真正的平均价格高很多。如果一个东西的价格只有200或者300美元,分期的话可能要付500美元,我不会去购买的。”爱德华多·波特说。

  爱德华多·波特还表示,识别各种价格不仅可以更好地辅助我们进行决策,提示我们应该走向何方,而且能够让我们从更加有利的高度观察历史进程。

  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他着重提到,我们把许多行为归结为“文化的转变”,事实上却是价格变了,人们不得不根据经济状况加以适应。

  当然有“没有价格”的东西

  有读者认为,“一切皆有价”其实是个伪命题,只有商品才有价格。那么,爱德华多·波特是“唯价格论者”吗?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不是。因为爱德华多·波特在《一切皆有价》中还专门辟出一章来讲“价格的失灵”。

  在经济生活当中,经济学家的一个假定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但是从事实上来说,人们做价格决定的时候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候做的很多决定并不一定是必要的,而且并不一定是理性的。

  爱德华多·波特打着手势举例说,你看到你的邻居买房,这个房子涨价了,他是靠投资赚钱的,你可能也会跟随他的方式,也去投资买房,就是这样一个模仿一个,房子的价格越炒越高,是不是大家给房子付的钱就是房子的实际价格呢?如果真的是这样,房产市场就不会产生泡沫了。

  至于人类会不会战胜价格?爱德华多·波特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人类是价格的创造者,是人类创造了价格这个东西。当然我们也要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

  既然“一切皆有价”,是不是意味着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价格”的东西?对此,爱德华多·波特表示,当然有“没有价格”的东西。

  他说,比如地面上的石头,如果没有人看它,它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但是如果一旦你想要这块石头,你对它产生需要,你想获得这块石头或者把这个石头用来做其他事情的话,这块石头就有了价值。价格其实是一种社会的互动,如果你对某一个东西有了需求,这个东西相对而言就开始有了价格。

  不知不觉中,两个半小时就过去了。身为《纽约时报》社论编辑部成员的爱德华多·波特非常健谈,虽然最后的视频连线因网络原因中断了几分钟,但并不影响整个采访过程的轻松和愉快。

  作者小传

  爱德华多·波特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于墨西哥通讯社开始他的记者生涯。1996年在巴西圣保罗的商业经济杂志AméricaEconomía巴西版从事编辑工作。2000年,他成为《华尔街日报》的高级特约专栏作家,写作广泛,涉猎工商管理、经济以及诸多领域。2004年加入《纽约时报》,2007年成为社论部成员。他毕业于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de México,获得理学硕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