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收入增速跑赢CPI也不能说明钱不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05 10:10 来源: 新闻晨报晨报特约评论员 宗涛
各地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全部31个省份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全部“跑赢”CPI,其中,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
物价上涨时,老百姓手里的钱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这时候钱就变“毛”了。如果收入没有增加,我们的实际收入就下降了,生活水平也就跟着下滑了。现在统计数据告诉我们没有出现这种变差的情况。因为,收入增加的速度超过了物价上涨的速度,结果扣除通胀率之后,我们的收入仍在保持较快的实际增速。
这当然是个好消息。但毫不意外的是,不少公众对此颇感意外,很多人从自己的情况出发,认为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统计数据,而CPI涨幅则远远高于统计数据。
感受归感受,要想真正对统计局数据提出质疑是十分困难的,那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作,这项工作不大可能通过民间努力完成,实际上也不应该由民间来完成。
至少在数据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地区和全国数据的一致性。拿全国数据看,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1元,同比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706元,同比增长2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同样是收入增长明显快于CPI涨幅。
因此,姑且让我们撇开统计数据可能存在不真实之处不谈,则统计数据与感受的落差,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物价的感受存在 “就高”的倾向。我们所购买的商品中,的确有些价格上涨很快,比如医疗、教育、房租或者食品等。这些物品要么是因为改革不彻底,竞争不充分,导致价格一路走高;要么是因为劳动密集程度居高不下,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其价格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商品价格也涨幅不大,甚至还有所下降。这中间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商品,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笔记本电脑这些年价格有了大幅下降。但在我们评价物价时,通常对涨价商品的价格更为敏感,这就导致了对物价上涨“就高”的倾向。
二是对收入增长感受的“就低”倾向。如果我们回想多年前,就能清楚感受到,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也感到生活的压力更大了。生活压力的加大和生活水平的上升其实并不矛盾。当我们评价自己的收入状况时,通常会与高收入人群比较,觉得自己和高收入人群的差距更大了,从而得出自己生活水平下降的感觉。从横向比较的话,社会的收入差距的确有可能在变大,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变穷了,或者生活水平没什么提高。但其实,如果和过去相比,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承认收入水平的上升。
三是当我们拿收入和物价比较时,有可能进行了错误的比较。有专家指出,过去十年中,CPI的累计涨幅在23%左右,低于1994年一年的涨幅。因此,当我们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以后,要让资产增值幅度超过CPI已经不那么困难。
问题的关键是,收入上涨要跑赢社会财富增长才行。过去十年,GDP增长率都保持在10%左右。从历史上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收入增长速度赶不上GDP增速。例如,今年上半年,扣除物价后全国GDP增长9.6%,但扣除物价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明显低于这个速度。
更重要的是,过去十年,中国货币M2增长近6倍,房价更是普遍上涨6倍以上,有些地方更是上涨10倍以上。考虑到这些情况,即便我们的收入跑赢CPI,我们的钱依然可能在“毛”。
因此,我们认为,公众感受收入增长赶不上物价上升,其实有各种因素,这中间,在减少收入差距,抑制日用品价格之外的价格上涨,尤其是货币扩张速度和资产价格膨胀等方面,有关部门还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从这个角度说,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要赶上统计局公布的CPI涨幅,更应该赶上经济增长的步伐,还应该赶上房价的涨幅——今年不少地方就提出,今年房价涨幅应低于当地居民收入的涨幅。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经济金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