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时评:地方债不能由全体国民买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8-16 09:27 来源: 南方日报

  朱迅垚

  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闹得全球恐慌,证明了一个基本道理,负债可以是经济的催化剂,尤其在繁荣期,而一旦泡沫破灭,政府债务缠身,企业和金融界失去信任,就将带来高失业率和增长乏力的恶性循环。好比一个人,当他事业上升时,适当的负债对他来说只会刺激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债权人也相信他有能力偿还;但如果债务超过了普遍对他事业的预期,或者他的事业突然急转而下,这时候债务就会成为压垮他的重负。债务危机的道理就这么简单,现在恐慌的可不只是美国人或者欧洲人。中国地方债务同样面临高风险。中国目前地方债务总额高达10万亿元以上,其中,今明两年将是地方政府债务偿还高峰期,43%的债务将在两年内集中到期,预计达4.6万亿元。

  风险在哪里,在于地方债务的坏账率可能远远超过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换句话说,地方政府的还债能力非常值得担忧。注意,看上去承担风险的是银行,但鉴于商业银行都已经上市,实际上,就是由大部分投资者承担着风险。一旦危机发生,最坏的可能性就是,用暴烈的手段直接剥离坏账或者长期挂账,说白了,就是将债务危机无限拖延,或者用新的债务扩张代替旧的债务,如此,中国债务危机的风险将不断变大,并且这个过程中,将会连累所有纳税人,用发行货币的方式抵销坏账,通胀的恶果自然要由全体国民来承担。

  地方债曾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为何积重难返以至于到了危机的边缘?体制原因在于银行迷信地方政府、迷信大项目信用,在于行政干预金融的大政府模式,而经济原因在于土地市场的虚假繁荣。由政府牵头,地方融资平台具体操作,以土地作为抵押,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大量举债,当然不可否认也会出一些好项目,但也有不少项目渐渐被证明是明显的低质资产或者赔本买卖,仍然大举引进,无外乎就是吃定了银行这个冤大头。有些所谓的项目,就是吃透了这一套:先用一些大项目吸引地方政府,再利用地方政府大举圈地,如此一来,项目本身似乎都不重要了。土地溢价虽然摆在那里,就能够指望土地永远增值吗?一旦土地泡沫破灭,土地的价值就将大大缩水,而政府担保,也只是拿地方税收来担保,一旦发生违约,财政买单就是纳税人买单。在市场化的融资环境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估算主要取决于借债是否超过了自身偿还能力,投资项目是否具有起码的资产回报,这些本应是银行借贷的主要评估要素,但在目前的模式下,银行显然缺乏遵循市场规律的定力。

  说到底,巨额地方债务其实就是政府牵头的中国经济模式的附属品,正如本文开头所讲的原理,经济处于繁荣期的时候,适当的债务能够刺激发展,没有地方政府主导、银行配合融资的经济模式,就没有过去30年狂飙突进的中国经济。某种程度上,政府成了部分的市场主体,就比单纯市场的自由发展降低了组织成本,而银行的积极配合在早期降低了银行原本应该考核企业时的交易成本,这就是这一模式最初效率很高的原因。但是,政府主导的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将会面临效率的边际递减。就拿地方债来说,地方债危机一旦发生,即使有再好的项目,地方政府也只是有心无力,而银行也不是造货币的永动机——假设成了永动机,那就已经是最可怕的结果了。因此,地方债可能造成经济的衰退绝非耸人听闻,除非地方债危机提早解除,否则最终就如同美债危机一样,只能由所有纳税人去买单,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